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简易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后肢体痉挛期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探究简易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临床疗效的增效作用。
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处于CVA后痉挛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埋线+针刺组30例(予简易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治疗)与针刺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定,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
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评分均降低,表明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都有所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针刺组评分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改善,说明两组患者的痉挛状态均有所缓解,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针刺组的改善情况上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Barthel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升高,提示两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所改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针刺组在提高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临床疗效总评:埋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3%;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33%,在总有效率上埋线+针刺组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埋线+针刺疗法和针刺疗法对治疗CVA后痉挛期患者均有疗效,均能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恢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埋线+针刺疗法对改善CVA后痉挛期患者在痉挛状态及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针刺疗法。
通过对比观察简易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后肢体痉挛期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探究简易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临床疗效的增效作用。
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处于CVA后痉挛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埋线+针刺组30例(予简易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治疗)与针刺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定,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
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评分均降低,表明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都有所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针刺组评分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改善,说明两组患者的痉挛状态均有所缓解,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针刺组的改善情况上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Barthel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升高,提示两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所改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针刺组在提高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临床疗效总评:埋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3%;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33%,在总有效率上埋线+针刺组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埋线+针刺疗法和针刺疗法对治疗CVA后痉挛期患者均有疗效,均能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恢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埋线+针刺疗法对改善CVA后痉挛期患者在痉挛状态及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