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自1984年设立首批开发区以来,在推动体制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创新管理体制、引导产业集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也值得关注。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背景,新形势下,面对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其治理体制如何进行新的定位和革新,而这之间需要政府采取怎样的职能转变和方式选择,均值得深入仔细的探讨。本研究以公共治理、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头脑风暴、访谈法等方法对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治理模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我国开发区发展历程进行相应的梳理,根据开发区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承担主体的不同,对我国开发区现行存在的主要治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其各自的优势和弊端,重点探讨了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治理模式困境。其次,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开发区治理中最主要的利益主体为分析对象,探讨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随后以县域开发区中具有典型特征的福清市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三大园区为典型实证案例,对三大开发区发展中的治理探索和绩效、转型提升的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开发区转型升级中的治理模式优化的对策思考。研究认为:(1)研究提出应该结合开发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刚起步或是新设立的开发区适宜选择政府治理型模式或政企合一模式来进行开发区启动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推进;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开发区可以逐步选择转向企业型的治理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同时,创新治理模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开发区与所在城市主城区的空间位置和距离。(2)鉴于开发区治理中存在的体制回归、市场与社会机制发育不充分、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以及与行政区之间关系需要更好理顺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开发区在治理模式创新中不断优化提升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效能,充分吸纳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并适时推进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