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土地财政成为我国地方政府执政环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自1999年514亿元增至2018年6.5万亿元,19年间增长126倍。随着土地出让收入的迅速上升,土地财政引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失衡、房价居高不下等现象逐渐暴露出来,这加剧了人们对土地出让收入逐年增长的担忧。基于此,探寻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动机,发现平抑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政策着力点显得尤为迫切。理论上,地级市政府官员作为城市土地政策的规划者与执行者,他们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实际代理人,其在任期间表现有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的特性。在现行财政压力下,地方官员在任期内存在攫取土地出让收入的内在驱动力。而现有文献中从地级市官员任职特征,尤其是官员任期角度解释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相关研究较为稀少。对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现象中官员任期等个人特质的视而不见,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误判。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选取2007—2017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官员数据与城市基本面数据,分别对地级市官员任期、财政压力与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进行样本特征刻画,为研究三者之间相关性提供直接证据。并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对官员任期、财政压力与土地出让收入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1)地级市官员任期结束,所在城市当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率会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降低,进一步市委书记变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增长,影响系数为-2.53,市长变更的影响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地级市官员中市委书记实则是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背后的关键人物。(2)基于市委书记为关键人物进行分析,发现市委书记在任期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率与市委书记任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比关系,任期每增加一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率增长2.097%。(3)通过门槛效应模型发现,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率与市委书记任期之间,存在以财政压力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财政压力的门槛值为1.9738,当地级市财政压力超过门槛值,市委书记在任时间越长,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提高,影响系数为3.84,2017年有85个地级市财政压力大于门槛值;当财政压力低于1.9738,市委书记对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率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效果不显著,2017年134个地级市财政压力小于门槛值。并在之后,设立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回归,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共同表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现阶段纾解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高增长、抑制地方官员干扰土地市场的首选之策。针对上述问题,政策建议如下:(1)科学设置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官员树立正确发展方向。(2)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3)根据城市异质性出台土地政策,提高政策在地级市层面的实施效果。(4)增加土地供应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5)拓宽政府市场化融资渠道,合理利用专项债与REITs等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