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性对照试验,对颈百劳深刺组和常规针剌组在接受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和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观察对比深刺颈百劳穴与常规针刺颈百劳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优化针刺颈百劳穴的具体操作,来提高疗效,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的试验方法,纳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颈百劳深刺组与颈百劳常规刺组),每组48人。深刺组以双侧颈百劳为主穴,以完骨、天柱、风池、肩井、肩髎、曲池、合谷、后溪、申脉为配穴。操作方法:于双侧颈百劳穴垂直于皮肤进针,过皮后深刺2~3寸,使用提插手法,使患者产生向上肢放射的针感或使患者颈部至上肢轻微抽动一次,配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常规针刺组取穴与深刺组相同,操作方法:颈百劳针刺0.5~1寸,平补平泻,配穴操作与深刺组相同。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给予电针作辅助治疗,并留针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治疗4周,共12次针刺治疗。疗效评价采用患者报告结局的方式,以NPQ颈痛量表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与IS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为次要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前、第一次治疗结束、第六次治疗结束和最后一次治疗完成后,共四个评价时点进行评价。配合颈椎MRI和颈百劳穴下超声测量百劳穴从皮肤到椎间孔后缘的距离,找出颈百劳穴在安全范围内能达到最大治疗效果的最佳针刺深度。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疗效对比:治疗结束后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8.26%,两组经卡方检验(=4.22,P=0.04<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深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2 NPQ颈痛量表与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评分对比:组内对比结果(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一次、六次、十二次治疗两组均取得疗效,且六次治疗后评分优于一次治疗后评分,十二次治疗后评分优于六次治疗后评分,其疗效呈递进式增长。组间对比结果(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一次、六次、十二次治疗,深刺组疗效都要优于常规针刺组。3 IS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评分对比:组内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情况都有明显改善;治疗结束后组间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深刺组对睡眠的改善要优于常规针刺组。4颈部MRI与超声测量颈百劳穴从皮肤表面到椎间孔后缘的距离为:男:4.88~7.30cm女:4.55~6.90cm。结论1针刺颈百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缓解颈部及上肢的疼痛麻木、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疗效。2深刺较常规方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具有明显优势,提示针刺进针深度及手法操作是治疗取效的关键因素。3实验中出现了3例痊愈病例与5例完全无效病例,其中痊愈者治疗时得气感明显,无效者治疗时几乎没有得气感,这可能揭示针刺得气程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某种量化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4深刺颈百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安全、经济、见效快、疗效稳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图8幅;表9个;参9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