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处于主体地位,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且生猪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当前主要污染源之一。党和国家既强调要发展畜牧业,又深刻意识到环境生态的重要性,要求全面实现畜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四川省政府紧跟中央步伐,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畜禽粪便治理防治的相关政策。论文基于四川省畜禽污染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日趋完善、环境规制力度逐步加强的背景下,生猪养殖户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如何在环境高压政策下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效率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提高环境生产效率是实现污染控制和生猪生产双赢发展的关键所在,故解决环境与生猪养殖的根本问题是全面提高环境生产效率,通过合理的政策来推进生猪环境生产效率的持续改善便至关重要,这也构成了本研究中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在研究思路上,论文首先进行了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的解释,随后结合研究主题构建理论框架,包括全要素生产率、生猪生产效率、环境约束、外部性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农业环境经济理论等。然后分析了四川省生猪养殖生产情况、养殖规模变动、成本收益情况,研究表明:四川省生猪产量仍然居于全国首位,但生猪出栏数近年来连续下降,并预期未来猪肉价格将会继续下跌,十年来生猪养殖规模相对变化较大,规模化水平相对提升较快,并且详细分析了生猪生产的成本收益情况。通过实地调研的数据对样本养殖户的个人特征、养殖情况、排污方式及清洁技术进一步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实证分析了考虑环境约束下生猪生产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对环境约束下的生猪生产效率进行分析,首先测算单位养殖户产污强度并将其作为环境非期望产出纳入在基础模型上,即环境生产效率,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无论是环境生产效率还是传统生产效率,经济发展水平都是促进生猪养殖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考虑环境成本后生猪的生产效率差异明显缩小,并且中等规模的养殖户在加入环境成本后生产效率最高,适度的规模养殖有助于环境生产效率的提升。生猪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养殖特征、养殖户认知特征、外部特征等五个方面,并采用Tobit模型计算结果,对传统生产效率及环境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