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司法视野下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法治的进程逐步加快,社会秩序在法律的调控下逐渐步入正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仍存在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根植于这些地区的传统的社会准则仍很大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指引人们行事的方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坚持“三个至上”,必须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人民法院工作最重要的目标追求。当前,在“和谐社会”、“和谐司法”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重视那些在民间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公认性和自我约束力的社会规则,即本文所指的民俗习惯。将其适度的运用于我们的民事审判中,不仅有利于化解纠纷,更有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社会认可度,促进司法和谐。本文针对目前民俗习惯领域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及技术程序研究较乏的现状,论文主体分五个部分对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展开阐述。第一部分首先界定民俗习惯的范围,对比分析民事习惯与善良风俗、民俗习惯与民间法的异同;而后第二部分展开对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民俗习惯的运用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可以提高审判的效率,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得到合理体现。民俗习惯运用于审判是和谐司法社会认同的需要,同时,外国的一些司法实践也给民俗习惯的司法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阶段,民俗习惯必将与制度法相辅相成地服务于我国的和谐司法;第三部分将着力于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的规范化建设机制,从民俗习惯的整理汇编,民俗习惯的类型化研究,民俗习惯的地区性规范以及民俗习惯的案例指导四个角度规范现有的民俗习惯,使其能更系统规范地运用于民事审判;第四部分是对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的程序构想,从审理、裁判和执行三个方面进行程序设计,如何启动民俗习惯的运用,如何进行识别,法官如何确认民俗习惯都是该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在法官做出判决的过程中,对民俗习惯进行采纳适用,在判决理由中寻找合适的空间便是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合理归宿。在执行中,法官更要注意将民俗习惯的精神内涵运用到合理的地方,遵行执行中的各种变通原则,使执行得以顺利地进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着重探讨的是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的一系列配套措施。要想使民俗习惯的司法运用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与之相应的经费保障制度、考核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也应逐步跟进,为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提供保障,也有利于我国和谐司法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车辆的大量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诸如道路网络复杂化,交通堵塞日趋严重等许多道路交通问题。这些问题给出行者在道路选择上带来很多的困惑,大
生产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之一。深入分析探讨怎样才能保障我国的生产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是治国安邦的战略物资。粮食及粮食价格问题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粮食的本质属性、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由两汉质朴渐趋华美壮大 ,突出地表现为对偶、繁辞、藻饰、用典、声调等五方面的特点。
当电网发生大规模故障时,如果能对拥有地方电厂的局部电网采取预定和合理的解列措施,维持孤立电网稳定运行,则不仅能够保证城市重要负荷的供电,而且有助于协助全局电网的逐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的企业信息化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系统目标界定不清、项目范围边界模糊曾导致很多项目迟迟无法完成。众多IT项目延期的失败教训让企
成舍我,是我国民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出版家。先后创办《世界晚报》、《民主报》、《立报》、《香港立报》等。成舍我是旧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的创办人,也是旧中国时
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书吧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速度,书吧数量少,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普遍不佳。
综合前置系统是工商银行外围设备(ATM、POS、自助终端)接入渠道,同时也是与本地银联中心系统连接的通道。本课题来源于工商银行现有综合前置应用系统的优化设计项目。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