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同步化悬浮系建立及微原生质体分离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oshens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融合(Microprotoplast fusion)是进行植物部分基因组转移的非对称融合新途径。获得高频率的微核是开展微融合的关键,而同步化的悬浮系有利于微核的分离。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步化的细胞系,尝试分离微核并建立分离体系,为今后开展微融合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了国庆1号(Citrus unshiu ’Guoqing No. 1’)、默科特橘橙(C. reticulata×C.sinensis)、锦橙(C.sinensis)三个品种的细胞周期,结果表明三种悬浮系在培养的8d时间里,第3-4d时悬浮系的G2/M期细胞比例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46%、25.82%、25.56%。 2.以默科特橘橙悬浮系为材料,测定悬浮系培养8d的生长周期。结果表明,第3-4d时细胞生长最快,呈对数增长,与细胞周期相吻合。说明生长较快的愈伤组织建立的悬浮细胞系在第3-4d细胞分裂最快,处于指数生长期。 3.以国庆1号为材料进行细胞同步化处理的研究。分别用羟基脲(HU)、甲基氨草磷(APM)、及HU和APM双阻断三种方法处理国庆1号胚性悬浮系,研究其对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HU处理对S期的细胞有富集作用,国庆1号用浓度为4mM或10mM HU处理24h时,其S期的细胞周期分别达到36.53%、37.51%;APM能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国庆1号用32μM APM处理24h,其G2/M期的细胞周期达到25.73%;以4mM或10mM HU处理24h后再用32μM APM处理24h和4h时,胚性悬浮系的G2/M期细胞比例和有丝分裂指数较高达到30%以上。上述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法都能起到同步化的作用。 4.测定了默科特橘橙、山金柑、来檬三个品种同步化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发现三种悬浮系的G2/M期细胞比例都达到30%以上,来檬的G2/M期细胞比例最高,达到51.90%。说明不同品种同步化处理后其G2/M期细胞的比例相差较大。 5.测定国庆1号和默科特橘橙同步化处理后的原生质体活力达到90%,与对照没有差异。以国庆1号同步化处理材料,进行微核化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4mM或10mM HU处理24h后再用32μM APM处理4h和24h时,胚性悬浮系的细胞微核化比例均比对照高;在处理时间为24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55.56%、61.54%。 6.观察国庆1号微核化原生质体的微核数,统计发现以4mM或10mM HU处理24h后再用32μM APM处理4h和24h时分离的微核化原生质体含有的微核较多,APM处理24h时每个原生质体含有的平均微核数最高,分别为8.9、9.3。 7.建立国庆1号微核分离体系,并且将分离的微核的大小和比例进行了统计。微核直径为小于5μM、5-10μM、10-20μM,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2%、17.5%、9.3%。
其他文献
虾青素(astaxanthin)是一种氧化性酮式类胡萝卜素,最新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具有很强的生物抗氧化活性,被称为“超级维生素E”。虾青素可以解除光诱导产生的氧化胁迫,有很强
本试验对10份不同品种(系)青花菜的生育期、植株形态及各品种三种主要器官中的主要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置了12个杂交组合,对F1的主要品质性状及其
该实验以中国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研究所筛选到的一个苹果铁高效基因型——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Cheng et Jiang)为试材,分别克隆了小金海棠的抗缺铁相关基因MxNramp1基
为研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机制,并找出一定的栽培措施以降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探讨了不同基因型、不同氮肥水平、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及生长后期不同供氮方式对叶
本试验以‘四季蜜’、‘立冬本’龙眼嫁接新梢及‘红核子’龙眼叶芽为材料,研究不同龙眼品种中SVP同源基因序列的差异(包括基因序列的可变剪切)及表达差异,探究龙眼SVP同源基
香蕉(Musa spp.)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但常常遭遇低温等伤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加快培育出抗寒新品种成为了亟需解决的
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因缺少雨水淋洗,且温湿度、通气状况及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不同,加之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情况下,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加重。
本论文以二年生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荸荠种盆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温度(25,12,2℃)和光强下(0,400μmol m-2 s-1)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D1蛋白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