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30年来成绩斐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倍受肯定,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全球率先完成国内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更是超过70%。“十三五”时期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一方面要求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是国家的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基于长期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和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精准扶贫的理念应运而生。相较过往粗放的扶贫方式,精准扶贫通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创新扶贫模式,引导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进而实现扶贫机制的长效性和科学性,尽可能杜绝返贫现象。笔者所调研的陕西安康属于西北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区内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尽管多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从全省全国范围来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有针对性,系统高效的开展以后的扶贫攻坚工作,落实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率,是新常态下农村扶贫工作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案例分析研究、文献研究、实证和调查研究来完成本文的写作,使用走访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市、县扶贫办资料和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扶贫对象的意见态度;用美国和印度的扶贫发展模式作为引证,提出并分析研究我国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探求解决的途径。现有的相关扶贫开发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单学科,基于政策导向,亦或是对扶贫开发领域的发展要素进行独立变量研究而导致缺乏纵向联系与横向关联。本文通过对陕南贫困问题凸显的安康市进行实地系统调研,综合运用社会学、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方法,从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来综合研究安康市贫困问题的缘由,提供对策建议,进而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精准识别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社会精准管理,营造精准帮扶大发展的对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我省尤其是陕南山区扶贫事业的相关研究,对全省全社会制订地方性扶贫政策和具体扶贫项目的实施有一定参考作用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