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目前数据的不完整收集,全球有着接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常年在寒冷的区域生活作息,而仅仅是我国,全国的整体面积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寒冷区域的面积,寒冷地区的人口接近3亿。寒冷地区独有的气候特点长期以来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寒冷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使得寒冷城市的景观空间形成了不同于普通城市的景观格局和气候特征。研究如何将寒冷地区景观模式与微气候要素相结合的建造合理的城市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区域景观建设更加合理,还能够让城市空间具备良好的季节适应能力,同时让景观新能源技术在寒地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城市中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区域就是城市的居住区,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基础。这是在城市空间中占有最高、分布范围最广泛,结构灵活同时存在形式丰富的区域空间,而它的空间结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生存区域的品质以及活力,这是由于微气候的因素的好坏与否影响的居住舒适性,能够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生存在这片区域从行为举止到生理及内心的活力。随着景观技术的不断优化,景观设计师可以有效地优化和控制各方面对寒冷地区特殊气候的影响。研究如何构建城市住区的宜人景观格局,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活力,而且可以加强人与城市住区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本文中利用了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加上人们在城市居住空间中的身体与心理需求所反映出的生活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此能够详细的探究城市居住空间的根本特点和模式理念,从地域特征到人性化的双重角度,可以客观梳理及分析出其对人的行为和无名特质主导空间形成的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理论,并总结建筑模式语言的理论依据进而分析景观模式的构成方式与方法。找到城市居住区空间与人的行为和寒地气候环境之间的本质关联,研究出在人的行为、心理、感情加上地区客观环境几个因素融合下,居住空间区域的结构模式究竟是怎样逐渐形成的。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哈尔滨市阿城区印象天地居住区景观设计项目为主要案例,根据项目的自身定位为设计前提进行实地考察和多方面的深入分析,旨在打造具有文化内涵、低碳环保和宜居生态等特点的寒地景观,形成富有生机、健康、舒适开放并且具有良好季节适应性的城市居住区景观空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建寒地城市居住区的景观模式语言,为我国寒地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实践工作贡献微薄之力,是本次研究及论文撰写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