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中以农药厂排污口及周围农田土壤为起始接种物。将采集来的土壤样品接种于富集培养基中,以100mg/L为初始浓度进行富集培养,每7天转接一次并提升100mg/L的烟嘧磺隆浓度,致使最终富集浓度为700mg/L。涂布平板后得到一株真菌YC-WZ1,经鉴定该菌株为斜卧青霉,可在6天内将100mg/L的烟嘧磺隆完全降解。为了详细了解所筛选菌株YC-WZ1的烟嘧磺隆降解机制,利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YC-WZ1在烟嘧磺隆存在条件下产生的所有代谢物质进行检测。将待检测的菌株分为烟嘧磺隆处理组(TG)和空白对照组(CG)。取样后使用液氮迅速淬灭,使用衍生化试剂对样品菌株进行衍生化处理,然后使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得到所有代谢物的检测数据。然后利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PLS),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对所得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代谢组学检测数据经化学计量法建模处理后所得数据不同组别相对集中,区分明显,可以很好地反映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代谢差异。所得检测数据可以用于差异代谢产物的筛选和相关代谢通路的研究。通过代谢组学的检测手段,证实YC-WZ1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主要是由于烟嘧磺隆的水解,通过分析差异代谢物显示,菌株在经烟嘧磺隆处理后氨基酸含量下调,TCA循环和糖酵解中间产物含量上调。氨基酸通过代谢为菌体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类营养物质。同时糖类代谢途径的上调也表明菌体内部对能量的需求增大。在农药压力下,菌体内部还产生了一种抗逆性物质海藻糖,来保护菌体内物质不受外界有毒化学物质侵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分离到的菌株在高农药浓度的驯化条件下存活的原因。本研究从整体代谢的角度解释菌体代谢轮廓的动态变化,进一步阐明微生物在抵御外源有机有毒物质的分子机制。通过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来分析微生物中的代谢途径变化,也为环境微生物的代谢组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