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山地丘陵区、边际地区以及城镇周边大部分耕地闲置,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耕地撂荒的持续蔓延,一定程度上对山区土地整治、农村耕地流转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四川省作为我国山地丘陵地形广泛分布的区域,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务工持续增多,导致耕地撂荒面积扩大,而中江县作为典型农业大县代表,具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的地形条件,耕地资源总量大、分布地区多样,然而由于在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效益降低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全县耕地撂荒现象频发。因此,亟需充分把握撂荒耕地特征,摸清中江县现有耕地的撂荒风险。本研究通过“星—机—地”协同的方式提取中江县撂荒耕地图斑,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地形指数等方法提取撂荒耕地自然和人文特征值等构建其综合特征值;采用地理探测器筛选出耕地撂荒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耕地撂荒风险评价体系,测算自然撂荒风险值、人文撂荒风险值及综合撂荒风险值,最终依据综合风险值对耕地撂荒风险进行分区,并对各风险区提出针对性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撂荒耕地自然特征值明显,人文特征值空间分布及相关性特征显著。自然特征值剖析得出,斑块面积介于0.5~1hm~2区间内、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值(AWMSI)介于0~1.26区间、平均斑块形状分形维数(MPFD)0~1.31区间、边缘密度指数值(ED)大于0.2时,撂荒发生率最高;地形指数值大于1.5,灌溉距离200~400m范围内,耕作距离大于50m时,撂荒发生率最高,撂荒耕地分布最广;居民点密度越高,撂荒耕地分布越少。人文特征值剖析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总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耕地流转面积北部乡镇水平最高,沿黄鹿镇、永太镇、通济镇、东北镇的乡镇范围,呈半环状依次向西南方向递减,中部地区流转水平最低;复种指数的西北高东南低;有效灌溉率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部低的趋势。从相关性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耕地流转面积、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与撂荒耕地分布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其值越高,撂荒耕地分布越少,反之,撂荒耕地分布越多。(2)撂荒耕地各因素贡献力大小不同,自然与人文因子权重值差异明显。各因素贡献力q值依次排序:耕地流转面积(0.2811)>地形指数(0.1795)>边缘密度(0.1639)>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0.1460)>灌溉距离(0.1459)>平均斑块分形维数(0.1360)>复种指数(0.0905)>耕作距离(0.0894)>平均形状指数(0.0873)>居民点密度(0.0842)>有效灌溉率(0.0520)。通过地理探测器得到影响因素初步筛选结果,自然因子中将贡献力较小因子灌溉距离和居民点密度剔除,人文因子中鉴于评价因素的完整度考虑对指标不予以剔除。以筛选结果为理论基础,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耕地撂荒风险评价体系,细化求取各因子权重,得出耕地流转面积权重最高,因子权重值最小为有效灌溉率,其余各因子间差异比较明显。(3)耕地撂荒低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广,高、中风险次之,无风险区较少。自然撂荒中风险和低风险区分布较多,高风险和低风险耕地分布较少。人文撂荒低风险耕地分布最多,无风险区、中风险区分布次之,高风险区分布最少。综合撂荒高风险和中风险区耕地总体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由零散至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边际地带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综合撂荒低风险和无风险区耕地均主要分布在地势和坡度较低的平坝区。高风险区的措施为将斑块面积小于0.5hm~2的地块和田块整合,将ED值小于0.14、AWMSI值小于1.26的地块进行规整;在距离农户距离大于250m的地区应合理规划建设机耕道;地形指数值大于1.5的耕地斑块建议直接通过林木实现生态退耕。中风险区应加快土地整治,将坡度大于10度以上的耕地通过“旱改梯”方式来保持土壤养分;完善耕地流转机制;确保在0~250m的耕作范围内机耕道分布相对较广,在灌溉距离500m范围内保证坑塘水源充足。低风险区应注重提高机械水平,培育特色农业。无风险区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持耕种现状,注重实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