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L不锈钢高温行为及热加工性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1L属于亚稳态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其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被广泛的应用于轨道车辆车体用材。301L不锈钢铸坯通过热加工的方法获得优异的奥氏体组织、控制材料的高温行为并防止裂纹的产生尤为重要,本课题通过热模拟的方法研究301L不锈钢热轧过程中的高温行为和热加工性,为了获取高温下301L不锈钢高温变形特征并确定合理的热加工条件,探明301L不锈钢在高温下δ铁素体的溶解行为,课题利用MMS-100热模拟机在温度1000℃1250℃、应变速率0.1s-150s-1范围内,测定了301L不锈钢高温变形行为,并利用高温热处理炉对301L不锈钢铸坯试样在1210℃1300℃、10min60min范围内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表明,根据301L不锈钢铸坯应力应变的曲线,在高温低应变、高应变条件下材料的不连续动态再结晶、连续动态再结晶行为显著。利用应力应变曲线数据,采用Sellars和Tegart提出的双曲正弦模型建立了301L不锈钢铸坯单轴压缩时的本构方程,应变量0.1时的本构方程为:ε=7.621x1014[sinh(0.0089σ)]5.375exp(-400.135/RT),方程反应了301L不锈钢运动学量σ、动力学量ε与热力学量T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构方程计算拟合的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十分吻合。通过建立的本构方程,确定了材料的热变形激活能Q在不同应变量下介于400469KJ/mol,应变硬化指数n介于5.5376.030。将实验获得的数据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法计算出应变敏感指数m,确定了功率耗散因子η和失稳判据ξ(?),通过origin软件绘制的热加工图分析可知,在实验设定的范围内,301L不锈钢铸坯的热加工合理区集中在高温和中高应变速率区。即温度在1075℃1240℃、应变速率在5.0s-150s-1所围成的区域。应变量的提高对可加工区的范围影响较大,随着应变量的增大,301L不锈钢失稳区由低应变速率区逐渐向高应变速率区扩展;应变速率对不可加工区的影响显著,应变速率越小越不利于材料的热加工性能;温度对不可加工区域的影响体现在低温下,材料的失稳现象比较严重。分析显微组织对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基体上的δ铁素体含量呈显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平衡态的δ铁素体溶于奥氏体,节点处的非平衡δ铁素体二次生长,超过固态相变点后部分δ转变为奥氏体;随着应变速率的提升,δ铁素体的横向发展倾向减小。最后,课题通过对301L不锈钢铸坯δ铁素体退火工艺的研究发现:在溶解初期,有超过一半的δ铁素体迅速溶解,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301L铸坯固态中δ铁素体含量从12%降至0.7%,温度越高,节点处平衡态δ铁素体的形态逐渐球化,晶粒尺寸降至23μm,降低了γ/α界面的应力,利于轧制进行。1210℃时,溶解参数KγNi为0.26,扩散系数DγNiNi=4.87x10-10 cm2s-1,活化能Q=6.86KJ/mol。δ铁素体的晶粒尺寸变化与Ni元素扩散有关,并随时间的延长与退火时间t1/2成正比。
其他文献
节点作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传力构件,在整个框架结构中负责传递和分配内力、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一旦遭到破坏,可能会引起整个建筑物的倒塌,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震害
目的:研究三氟乙醚反复惊厥对发育中大鼠脑内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三氟乙醚致发育期大鼠惊厥30次,分
缸内高压直喷天然气发动机由于具有燃烧效率高、排放低的特点,成为了行业内的研究重点。而研究天然气发动机的新型燃烧技术,进一步提高其热效率、降低排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压直喷天然气发动机部分预混燃烧模式使用天然气作为主燃料、柴油作为引燃燃料,整个燃烧过程不仅包含柴油的喷射、雾化、蒸发,还涉及到天然气的喷射及燃烧,缸内的物理化学反应十分复杂。研究部分预混燃烧模式的喷射参数等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过程的
目前,记者从成都市博览局获悉,四川省博览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了UFI评审委员会的表决,正式成为UFI会员单位。同时,由四川省博览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茶博会”)正式成为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会,这标志着“茶博会”进入了国际品牌展会的行列,表明“茶博会”在办展内容、展会组织、国际化、专业化等方面得到了国际专业机构的认可和肯定。  记者了解到,“第五届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分居的现象日益普遍,养老已经成为我国的普遍社会需求。智慧养老服务是未来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的一项必然选择,它能够尽可能地将我国相对短缺的劳动力高效地利用起来,让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晚年生活状态能够得到更好的优化。总体而言,我国发展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迫在眉睫。因此,论文深入研究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机制,对构建合理有效的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实现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