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糖尿病的重要死亡原因。本课题通过计算机检索出《中华医典》中针灸推拿类古代典籍中治疗消渴病的针刺处方,并分析其组方选穴特点后制定相应的针刺处方,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并就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依据及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中华医典》中相关针灸推拿类古代典籍中记载的消渴病针灸处方,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其选穴规律并制定相应处方应用到临床中。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53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隔日治疗,6周为1疗程,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等方法进行分析。三、研究成果(一)古代典籍中针刺处方统计1.《中华医典》中收录针灸推拿古籍共计50部,记载针刺治疗“消渴”及“肾消”“消肾”、“下消”“膈消”、“消中”、“三消”等条文共219条。2.按照古代针灸典籍中针刺处方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组方选穴特点后制定相应的针刺处方并应用到临床。拟定针刺处方如下:①背部用穴:肾俞、小肠俞、三焦俞、中膂俞、意舍、胃俞;②足部用穴:然谷、行间、太溪、足三里;③手部用穴:阳池、关冲、曲池④口部用穴:承浆;⑤腹部用穴:关元。(二)临床疗效1.确定纳入及排除方案,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糖尿病基础治疗。即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体重,设定限卡路里低量优质蛋白饮食食谱(具体食谱见附录)。根据患者的情况,口服拜糖平(拜耳公司生产)50mg-100mg 3次/日以控制血糖,治疗期间坚持服用,连续6周。针刺对照组:使用针刺+糖尿病基础治疗。将28例治疗组与25例对照组进行对照。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和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改善DN患者疲倦乏力、腰酸疲软、肢体麻痛、自汗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6.0%。3.主要血液学指标(1)空腹血糖(FBG):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尿素氮(BUN):治疗组的治疗后BUN有明显下降的趋势(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BU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肌酐(Scr):治疗组的治疗后Scr有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S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两组治疗前后的HbA1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降低HbA1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尿微量白蛋白(mAlb),治疗组的治疗后mAlb有明显下降的趋势(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m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血脂:对照组的治疗后TC、TG、H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的治疗后TC、TG、H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的治疗后这三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血液流变学:治疗组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四、结论从古代典籍中选取针刺穴位归纳处方,并应用在临床中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糖、肌酐、尿素氮、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液流变学结果。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针刺治疗组效果明显效优于对照组。其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血脂、血液流变学,改善机体高粘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