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高级中学人文课程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高中生在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自信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在不断发展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文化的冲突。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注意和保护文化。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树立文化自信。然而,高中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明日栋梁,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文化的不自信。高中人文课程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课程设计、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存在着许多弊端。高中生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主力军,高级中学阶段又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人文课程是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依托,人文课程教育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的成败。因此,研究人文课程教育下高中生的文化自信,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非常紧迫。以高级中学人文课程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高中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发现高中生在文化传承中的问题,有利于改进人文课程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在新的时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信仰、道德、知识、风俗等。自信是基于清晰的主、客体认识基础上的对自身能力、价值等方面的正面肯定,对自己认知的事物具有信心,对自己的判断不存在怀疑,是一种评价机制上的自我肯定。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对源于生产生活而上升到意识层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集体意志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其历史性、阶段性、民族性有着充分而清醒的认识,充分肯定并发自内心遵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集体意志的行为,它表现为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本文探讨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文化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教育其实都是不同时代文化的反映,学校的功能就是按文化的定向来训练儿童,教育本质上就是文化的教育。同时,教育是文化的传播途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通过向受教育传递社会知识与经验等方式保存和延续文化,教育是传播和传递文化的有效手段,是文化得以绵延的有机体。教育在受制于文化的同时,也对文化产生着能动的积极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教育是文化控制的有力工具,教育本身就从事着文化的传播,教育促成了文化积淀,塑造了民族性格,教育促进文化增殖。本文选取了两所寄宿制高级中学,一所城镇中学,一所农村中学,对高中三个年级合计五百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揭示了高中生在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创新视角下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自知意识不强、文化自卑感强烈,以及文化创新意识缺乏等方面。基于高中生文化自信的问题呈现,本文从高中人文课程教育角度探求相关原因,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历史、政治三门课程,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探求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创新下高中人文课程在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价值取向不明、教材材料呈现具有倾向性和隐晦性、过度渲染西方文化和课程标准存在着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人文课程教育的现状对如何促进高中生的文化自信进行了思考。一是要巩固和建立良好的教育主阵地。要完善课程标准的设计,改良人文课程教育的相关内容,改进教育评价体系,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二是要促进教育主体的文化自信。要建设一支文化自信的教育队伍,包括文化自信的教师队伍和文化自信的教育管理队伍;要积极培育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意识。三是要完善教育支持系统建设。要筑建良好的家庭文化平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要强化学校教育的文教作用,增强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