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隐喻是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使用设计合理的隐喻通常能够有效提升广告效果。以往的隐喻广告研究多为比较视觉隐喻和文字隐喻所产生的不同广告效果的理论研究,且较少聚焦于广告隐喻标题。 本文想对实证研究做一些尝试,因此采用2(直述标题vs.隐喻标题)×2(标题在上vs.标题在下)的双因素组间实验设计,运用眼动方法及问卷调查法探究了不同广告标题类型以及标题位置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①就注意力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使用设计合理的隐喻通常能够有效提升广告效果。以往的隐喻广告研究多为比较视觉隐喻和文字隐喻所产生的不同广告效果的理论研究,且较少聚焦于广告隐喻标题。
本文想对实证研究做一些尝试,因此采用2(直述标题vs.隐喻标题)×2(标题在上vs.标题在下)的双因素组间实验设计,运用眼动方法及问卷调查法探究了不同广告标题类型以及标题位置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①就注意力分配而言,相对于隐喻标题,被试对非隐喻标题的注意力更强,对广告标题的注意力程度不受广告标题位置的影响。②就广告效果而言,相对于直述广告,隐喻广告能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③广告标题位置会对广告效果产生影响。在巧克力广告中,采用位置处于正上方的标题能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而在棉花糖广告中,采用位置处于正下方的标题能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研究结论对公司的广告营销传播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游仙诗发端于先秦,在秦汉时逐渐开始受到重视,至魏晋时期则彻底成为了文人们大力书写的对象,而游仙诗的成熟离不开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倾心浇灌。本文旨在从建安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入手,探究三曹对前代游仙文学的接受,进而细致的分析他们的游仙作品,阐释其游仙诗当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把握作家创作心理的同时,对曹氏父子的游仙诗进行横向比较。 全文共包括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对游仙诗的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
电子游戏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但国内语言学界较少将电子游戏语言作为一类特定的语言材料进行研究。游戏台词是电子游戏中重要的语言文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口语化的语言,一般起着塑造游戏角色的作用,反映出一定的价值观念,具有相当大规模的受众。本文选取《王者荣耀》《非人学园》两款MOBA手机游戏的台词作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语言学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探讨游戏台词如何塑造以及塑造了怎样的游
英国著名翻译家阿瑟·韦利于1934年首次出版了侧重表达中国哲学思想的《道德经》英译本,备受好评,数次重印。目前,围绕其英译本的研究大多仍旧拘泥于译文文本研究,却极少对其不同副文本的产生缘由给予关注。 本文选取兼顾经典性与通俗性的韦利《道德经》英译本,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副文本为切入点,选取时间跨度较大的四个版本,借助封面、前言、引言、插图、附录、各类注释等内副文本因素,和亚马逊读者评论、出版商广告
新闻标题常被人们视为新闻的眼睛,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而读者透过标题则能对文章事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凸显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用预设作为一种有效的语言策略常被应用于新闻标题之中。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对新闻标题中的语用预设现象进行探究,尤其是对其应用方面,但大多数学者集中于从表达者的角度研究其语用预设现象,而从受众角度对其理解和接受的研究较少。此外,英语学习者常常通过阅读英语新闻来提
网络视频的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国和德国的网络基础状况以及法律法规。统计中国和德国两国的网络视频主题偏好,分析这些偏好产生背后的背景。尤其着重关注中国和德国的短视频,分析两国短视频发布平台的差异,平台的特性对视频的影响以及对用户的影响。并提出:传媒网络平台的设计特性对用户习惯的塑造影响深远,另外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影响着平台的设计。出自不同地区的使用者的习惯导致不同平台的设
《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部潜心力作,其英文版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完成。葛浩文被人们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他的翻译理念和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规范”是描写翻译学派理论的核心。图里是首位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翻译规范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类: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本文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的分类,
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输出形式。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写作能力体现了学生掌握目标语的程度。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存在困难,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教师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全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词块在语言习得和应用中的作用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关注。语言学家认为词块大量存在于自然语言中,他们兼有句子和词汇特征,具有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在语言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其多部作品中对两性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且对造成两性关系不和谐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也创设了新性别,颠覆了性别伦理。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麦卡勒斯的三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南方传统婚姻伦理规约与二元性别对立的主流性别伦理意识给许多性别边缘者带来的伦理困境,以及这些性别边缘人物隐藏与抗争的伦理选择带来的结局,以此阐释麦卡勒斯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思想的批判以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