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经》与《易传》,均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高智慧的总结。《易传》成书于战国末期,与孔子有密切的关系。《易传》中的趋吉避凶思想根源于《易经》的忧患意识,是人的主体性意识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天命观”到奴隶社会中期“天人合一观”发展的产物。多年以来关于《易传》的吉凶价值观的探讨与应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这里面既包括鸿儒学者也包括市井白丁,如此说来,对《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研究便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该文选择以“《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研究”为论题,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易传》的趋吉避凶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理论渊源。《易传》是一部兼容百家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的产物,忧患意识是《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根源,“天人合一”的阴阳辩证法,是《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易传》趋吉避凶的思想内涵与因人而异的吉凶观相关,且具体表现为“其要无咎”;其次重点探讨了《易传》趋吉避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路径是针对《易传》在事件发展的每个阶段应该如何趋吉避凶展开研究。研究思路按照事件的发展都会经历“始”、“壮”、“究”三个阶段的逻辑展开,在事件之始,应该做到“知几”,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见几而作”;在事件发展壮大的过程里,要趋吉避凶必须“趣时当位”,“趣时”是在“明时”、“待时”的基础上与时偕行;“当位”是在“守位”的基础上保持中正,“时”和“位”是密不可分的,要想趋吉避凶,必须做到随时而中即“时中”。事件发展到末期应该达变,变易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永恒性原则。“动者尚其变”是《易传》的“四圣道”之一。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件的“吉”“凶”结果。在事件发展的全部过程里,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趋吉避凶的根本之道是德行的修持,要从思想上崇德,行动上育德,言语上慎辞,这样就能使生命顺畅展开自身,趋吉避凶,做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再次,研究《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阐明《易传》从人生哲理层面上来研究《易经》的意义,其现实意义显性地表现为对当代处在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在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均带来较强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孔颜之乐”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问题,关于此,自古至今已有过无数不同的解读,而本文欲从“生生之理”的角度进入,对儒家道德之乐的特殊性做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选
“台独”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社会思潮,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极端而偏激的实践过程和运动。“台独”是台湾岛内和海峡两岸之间的不稳定因素之源。如果不能从道德上说清楚“台
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形成了自己丰富、深刻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并对其时其后的科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许多学者或出于自己哲学体系的偏见,或囿于某种片面、狭隘的认识论立
孔子思想追求“文质彬彬”的中道境界,若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必须退一步选择,在文过质与质胜文之间,他是会选择后者的。关于“质”,孔子谈述中尚有紧张、含糊的一面,而正是在这种紧张
《淮南子》是汉初最重要的道家典籍之一,书中提出的完整、系统的宇宙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本论文结合先秦及汉初有关宇宙论思想的文献,紧紧围绕《淮南子》宇宙论产生
本文对史蒂芬·霍会在中国学术界、出版界、公众、媒体引起广泛反映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霍金现象”的表现、特点和原因,并由此得到若干启示。论文分三部分,首先,概述了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