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7號洞窟內出土了近5萬餘卷5—11世紀的多種文字的古寫本和少量印本。敦煌文獻中的儒學經典多為六朝及唐五代抄本,與傳世本相比更接近經典文獻原貌,在經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寫本中所用字、詞、句與傳世本有諸多不同,因此有必要對敦煌寫本儒學經典進行整理和研究。本文以《春秋穀梁傳》為研究对象,以語言學研究為重心,在古文獻考證的基礎上對寫本與傳世本(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四部叢刊》影印宋巾箱本)的異文進行全面研究。本文共分為四部分:一.異文中本字—借字考釋。研究發現:敦煌寫卷《春秋穀梁傳》與傳世本的異文同為借字的數量最多,占比70%;寫卷與傳世本中50%的借字與本字的字形相近,且絕大多數是寫卷的字形更為簡易,這說明用字者不僅找同音字替代,而且也傾向於找形近字和字形更簡易的字代替本字;有時本字與借字僅相差一個義符,這與源字和孳乳字的字形關係相似,故不可貿然根據文字形體的關係斷定其內在聯繫。二.異文中源字—孳乳字、本字—同源通用字考釋。研究發現:寫卷與傳世本異文中使用的孳乳字的構形方式是在源字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表意構件;文中3例均是源字記錄詞的派生義,孳乳字是為詞的派生義造的新字;某些孳乳字的產生與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異文中屬於源字、本字與同源通用字關係的共10組。研究發現:本字與同源通用字音近義通;本字與同源字有共同的詞義特徵;本字和同源通用字一般有共同的構形元素,這個相同的形素一般是源字;同源通用字的使用可反映某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記錄源詞的字有時是記錄派生詞的字的省形分化字。三.異文中正字—異體字考釋,共53組。研究發現:異寫字數量最多,共43例,占比81.1%;異體字形成的類型(按形成原因分類)有7種,由於隸變形成的異體字最多,有19例,占比35.8%;由於形體相近而形成的異體字有10例,占比18.9%;在應用過程中形成的異體字有5例;因傳抄過程中書手衆多、水平參差不齊造成的異體字有13例;因承襲古文字形而產生的異體字有2例;因社會禮俗變化產生的異體字有1例;因避諱產生的異體字有3例。某些異體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傳統文化與習俗。四.異詞考釋。據統計,寫卷與傳世本中的異詞共10例,研究發現異詞主要分為三種情況:傳世本誤文、傳世本脫文、寫卷和傳世本所用異詞均合文意,因選用了一對同義詞而形成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