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立法文本中的回指及其英译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指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从语言学、哲学、翻译学等角度对回指现象做了很多理论或者实证性的工作。然而,我们发现甚少学者涉足回指在特定文体中的运用,而专门对立法语篇中的回指现象进行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回指性语言形式在汉语立法语篇中的运用及其英译原则、策略进行研究。立法语篇是一种特殊的书面法律语言形式,其特点是逻辑严密、结构紧凑、高度程式化。为准确传达立法信息,实现立法意图,立法者不得不使用各种衔接手段来实现立法语篇的连贯。回指便是其中最重要的衔接手段之一。立法语篇中的回指可分为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种主要形式。这三种回指形式在汉语立法语篇和英语立法语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立法语篇中,名词回指的回指语与其先行词保持形式上的一致,保证了立法信息的统一性和立法语篇的严谨性;代词回指使用代词作为回指语,既避免了拖沓冗余的表达,也使上下文联系更加紧凑和连贯;零形回指在避免导致歧义的前提下不使用任何词汇形式作为其回指语,正是这种零形式使立法语篇高度衔接,读者在理解零形回指的同时也将相关的语言成分自然联系起来,实现了语篇的统一。在翻译汉语立法语篇中的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作者结合立法语篇的特殊性和回指的衔接功能,提出了四条翻译原则:准确、通顺、规范、对等。准确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译者在翻译各种回指形式时,必须保证准确传达源语信息,充分体现回指的衔接功能。通顺原则要求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普通法国家的立法实践,而不是把各种汉语回指形式机械地翻译成相应的英语表达。规范原则是由立法语篇的规范性特征决定的。由于汉英立法语篇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回指形式实现语篇的连贯,因此译者在译文中选用的先行词及回指语都必须符合立法语篇的正式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对等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汉语立法语篇中的上述三种回指形式时,必须时刻考虑到该译文在英语国家中所产生的效力。好的译文在目的语受众中产生的效力与原文在源语受众中产生的效力应能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在翻译汉语立法语篇的各种回指形式之前,译者首先应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无论是理解汉语立法语篇中的回指形式还是将其翻译成英语,译者都应从语篇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回指的三种翻译策略:保留原回指形式、三种回指形式之间相互转换、不使用任何回指语。这三种策略在使用的语境尽管有差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译文的紧密衔接和行文连贯。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康德的历史哲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有的学者主张将康德有关社会历史的思想称为"第四批判",有的学者则坚决反对。通过分析这场争论可以看到,康德并未建立一套"批
贵州存在着一种称之为跳月的婚姻缔结仪式。由明及清,士大夫对其书写呈现出逐渐浓艳的趋势,明代跳月记录仅寥寥数字,涉及的地域和人群限于黔东一线与东苗等人群,所呈现亦仅为
新媒体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地位,使师生均处于重要位置,对推动师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既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提升了高职英语的教
为了促进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突变级数法,对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进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与修改始终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但总的来看对国家上位法的贯彻与实施一直占主导
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民风纯正,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自觉弘扬和践行道德自觉,这是时代的要求。当今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其主流是好的。但由于我国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发生了变化,加上制
区域社会研究和习惯法研究在20世纪人类学研究中都曾成为研究热门话题,然二者却极少互涉。在都柳江流域黔桂交界区域社会研究中发现,埋岩习惯法密集分布在以苗侗为主的多族群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