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始终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隐喻翻译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判断隐喻在译文中是否应被保留。然而对于此问题,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有的学者主张应该尽量保留隐喻,进而传播特色文化;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舍弃那些在译入语中缺乏对等表达的隐喻,以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因为大多研究者缺乏一个相对客观的判定标准,以至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应用概念隐喻及前景化理论,对小说《围城》中的隐喻翻译进行评析。最终目的是提出一个相对客观的方法,借以判定隐喻在翻译中的取舍问题。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法。经过全文统计,可以发现小说《围城》中主要有四大隐喻系统,分别是:“人是食物”;“人是动物”;“爱情是战争”;“上‐下隐喻”。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分类(1980),“人是食物”、“人是动物”是本体性隐喻;“爱情是战争”是结构性隐喻;“上‐下隐喻”属于方向性隐喻。因此,本文将《围城》中的四大隐喻系统分成了三类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每个系统,可见:前三大隐喻系统都在文中得以前景化,翻译时应尽量保留;“上‐下隐喻”系统中的每一个隐喻都没有被前景化,翻译时可以舍弃。结果表明,隐喻取舍的可能性也与其自身的种类相关。综上所述,要判断某个隐喻在翻译时的取舍,首先需借助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找出其所属的隐喻系统。然后从整体上对该系统进行前景化分析。最后如果此系统被前景化,则隐喻在翻译时应保留;反之,则可以舍弃。进一步研究表明,本体性隐喻通常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关,被保留的可能性最大,结构性隐喻次之,方向性隐喻被保留的可能性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