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sl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柱状地质景观概念未在文献中检索到,是一种新颖的提法,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类旅游地质资源的概括。本研究选取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地质学与旅游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需要。这一研究对象融合了旅游资源与地质资源的双重属性,也是一种旅游地质资源。从旅游观光的角度看,“林柱状”一词描述了景观外在形态,是指景观个体呈柱体之形,而整体有林状之貌的特征。从地质的角度看,林柱状景观也是地质体或地质遗迹,是以地质环境为基础的。无论成景地层、成景条件、成景作用、成景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均与地质相关联,地质属性影响到林柱状景观旅游价值的体现,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相应地也要符合地质规律。林柱状地质景观,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如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石林、丹霞地貌中的林柱,以及滇中的彩色沙林、土林、膏林等,给游人以视觉美的享受。本研究以林柱状景观所处的地质资源环境为背景,深度认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地质特征和景观特征。研究其形成与演化,共性和个性,注重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把旅游学与地质学有机融合,发挥自然与人文学科研究优势,从地质景观的科学性、旅游观赏性的角度发掘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寻求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途径,并在地质科学规律的指导下合理开发与保护。本研究界定了滇中的范围,并确定了滇中“四林”为研究对象,包括路南石林、曲靖陆良彩色沙林、楚雄元谋土林、玉溪元江彩色膏林。这四片林柱状分布区,区位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植被特征、区域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单元有共性也有差异,对旅游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以上述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文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一、论述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概念、分布及分类首先提出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概念,认为这是一类景观个体呈柱体之形,而整体有林状之貌的旅游地质景观。国内外均有林柱状地质景观分布,20多个国家有喀斯特塔状、剑状、圆锥状石林等,美国有中上新世土林、新墨西哥洲有二迭纪的含石膏晶片的天然林状地貌,土耳其有著名的凝灰岩林柱等。国内国家地质公园,有林柱特色的就达18个之多。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以其高大、数量众多的林柱景观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双重殊荣。滇中路南石林也位居世界地质公园之列,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在全国有500多处,其中的林柱分布众多,很有特色。除此之外,还有花岗岩林柱、风蚀林柱、黄土柱等,类型多样,地质属性、景观形态也有差异。与石林比较,沙林、土林分布较为少见,属水土流失的产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吉林等地。并按成景岩性、成景作用、成岩的固结程度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林柱状地质景观类型。按成景岩性差异分,有砂岩林柱、碳酸盐岩林柱、花岗岩林柱;按成景作用分,有岩溶型林柱、淋溶型林柱、风蚀林柱、海蚀林柱等;按岩层固结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石质、土质、半固结林柱等。二、着重分析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成景地质特征与林柱状地质景观相关的地质科学内容丰富,地质特征的研究涉及面广。但从旅游的角度看,最能体现其旅游价值的地质科学是其形成条件、形成发育过程及地质景观特征,这些内容最能引起游人的兴趣。因此,本研究重点对路南石林、陆良彩色沙林、元谋土林、元江彩色膏林各自的景区概况、成景地层及岩性、构造特征、景观特征、形成发育过程、成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地质构造看,均处断陷盆地或高原山间沉积盆地,有深大断裂发育控制。断层、抬升等地壳活动剧烈,这使岩层破碎、垂直节理发育。路南石林、彩色沙林宏观上属扬子准地台。陆良彩色沙林位于牛头山古陆的边缘,黔桂地台和昆明拗陷的结合部,在小江深大断裂的东翼。元谋县位于云南“山”字形构造西翼部分内侧。元谋东山大断裂及其派生构造宏观上控制着元谋土林发育,断裂属压扭性断裂,岩石易破碎并形成垂直节理。元江彩色膏林处于金沙江一红河断裂带,受哀牢山断裂控制,对元江彩色膏林早第三纪的沉积产生挤压,使膏林的沉积物发生褶皱和变形,产生断层和垂直节理,利于柱体的纵向发育,并影响到彩色膏林的成生面积。岩性的差异,是成景作用的关键因素。石林发育于二叠纪茅口组(P1m)灰岩之上,层厚、质纯,属海相沉积。陆良彩色沙林的地层属于新第三系上新统茨营组,以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绢云板岩为主,夹凝灭岩、硅质岩。主要形成于湖滨三角洲沉积环境和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环境。组成元谋土林的松散物质是新生代上新世到第四纪沉积物,厚达700余米。元江彩色膏林成景母岩为下第三系含石膏的杂色泥岩、页岩及粉砂岩,已成岩化。垂直节理在林柱体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垂直节理强化了风化及流水下蚀作用,为柱状体沿纵向高度的生长及其分离提供了条件。近水平产状有利于林柱体造型的稳定性。地壳抬升运动,使沉积在海洋或湖泊中的沉积岩(物)也随之抬升,抬升的过程接受流水作用的下渗和侵蚀,使沉积台地更易解体,有利于柱体的形成。流水作用在林柱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雕塑师的作用,正是流水沿缝隙、垂直节理的下渗、切割,才使原为整体的台地,分崩、裂解,逐渐形成高大、形态多姿的柱体。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形成除了一些具共同性的条件外,也有一些特色性的成景作用。例如,碳酸化溶蚀作用是石林形成的特色因素。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地表与地下林柱。这是区别于沙林、土林、膏林形成的特色作用。陆良彩色沙林彩沙的成色因素复杂,许多因素都影响其颜色。研究结果表明,主导而基本性的因素是古沉积环境,沙体的颜色与古环境下的母岩颜色基本一致。成景岩层茨营组(N2c)砂岩中呈现的各种颜色源于不同的矿物与岩屑,这些矿物与岩屑又来源于浅变质岩(牛头山地层Z1nt)。另外岩屑与矿物光性也是色彩多样化的关键性因素,例如,物质成分差异、特别是沉积物中杂质元素、微量元素差异,岩石矿物含水率差异,沙体(沙层)粘土矿物的吸附性等因素。岩石中矿物对阳光反射率的差异也是成色因素。而且充填物质与胶结物也产生不同的颜色。除此之外,其他次要或局部性的因素,如断裂、岩层错动、坍塌,成岩后期次生变化形成的假层理,漫流水体携带元素的染色作用,表层地下水的渗透淋滤,生物因素均使色彩复杂化。元谋土林铁质风化壳和铁质胶结物对土林有“伞状”保护效应。元谋土林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不稳定的Ca、Na、K、Mg等元素大部分被淋失,而Al、Fe和Si相对积聚而形成浅红色的风化壳,残存于土柱顶上,像雨伞一样,为下面的土柱体遮风挡雨,减缓了水土流失速率,有利于柱体的稳定性。彩色膏林独特的膏盐化成景作用机制,是林柱形成及保存的重要成景因素。在元江这一干热气候条件下,膏盐渍化成景机制的特殊性,在柱体表面形成了膏浆状外壳,保护了柱体,使之不倒。在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形成条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及发育过程作了研究。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一般演化和发育的阶段均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相、半固结河湖相或三角州相沉积岩(物)形成;第二阶段,地壳区域性的抬升运动,使该区域形成侵蚀性台地;第三阶段,地表水沿节理或裂隙,沟谷化台地,加深和展宽沟谷,使台地演变为各种林柱状形态。而且在第三阶段,还可划分为幼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几个阶段。只是在演化的时代、演化进程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成景地层、成因、成景过程和成景作用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信息,只要提炼得当,可开展科考、科普旅游,以及生态旅游及环保教育等活动,实现多重旅游功能。林柱状地质景观形态特征,也是林柱体地质景观地质属性的外化反映。研究表明,各林柱体景观类型和景观形态、色调、意境、层理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色彩、意境,使其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为观光旅游准备了条件,体现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观光价值。在掌握林柱状地质景观基本地质特征与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与国内外林柱的不同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对比发现,石林地质典型性、代表性突出,剑状喀斯特独特、罕见,规模、高度、意境均为旅游提供了优良条件。彩色沙林色彩的丰富性,中国、世界罕见。元谋土林总体面积较大,超过50平方公里,意境特别。彩色膏林有其特殊性,还未在其他地区发现,但面积较小,易为同质景观替代,还需大力提高其知名度。三、评价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在全面的地质属性、景观特征分析及国内外比较后,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逐渐清晰。研究中认识到,影响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的因子特性具有综合性、差异性、本底性、人为性、动态性、科学性、观赏性、历史文化性、经济性等特点。为了避免旅游价值研究的面面俱到,重点评价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地质公园条件,论证了各林柱体符合哪一级别的地质公园,从中体现其旅游价值。研究认为路南石林位居世界地质公园之列,应是符合实际的,陆良彩色沙林以其色彩斑斓、危沙成林的罕见地质及发展迅速的旅游,有条件申报国家公园,元谋土林与元江彩色膏林成景地质特征独特,但旅游开发条件较不完善,旅游发展滞后,暂只作为云南省地方遗迹保护区进行建设;并按《2003年国家旅游资源评价标准》评价了滇中“四林”的旅游综合条件,从旅游综合条件看,石林属特品级旅游资源(95分),陆良彩色沙林、元谋土林、元江彩色膏林为优良级,但评分分别为76分、71分、62分,仍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还选择柱体高度、林柱体面积(规模度)、柱体形态要素种类、柱体稳定性(侵蚀模数)、特殊度、优美度、景象组合度、地质特色意义等八个代表性强的特征因子为评价因子,对林柱体本身的资源特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石林得分为9.5分,质量等级为优(一级),陆良彩色沙林、元谋土林、元江彩色膏林得分分别为7.05分、7.05分、6.10分,质量等级均为良(二级)。综合各个层面的评价结果显示,滇中“四林”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旅游经济价值,石林为优良级,沙林、土林、膏林为良好级。四、探讨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可持续体现的策略和方式为了更有效地体现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探讨了人地关系对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的影响,提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及加强环境保护是林柱状地质景观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并针对林柱状地质景观的特点,提出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减少人为活动等方法来避免对林柱体的破坏的建议。例如,采用护根—护壁—排水—填缝—喷浆等方法保护柱体,注意避免过分人工化,并要合理控制游客量,实行核心区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旅游价值的体现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反映在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研究表明,各林柱体均有各自的旅游发展历程,都要经历探索、开发、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本研究对滇中林柱体的旅游生命周期作了探讨,根据开发时间及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因素的变化,判断石林处于稳定成熟阶段、彩色沙林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土林处于重振阶段、彩色膏林处于探索与开发阶段;并分析了影响生命周期阶段变化的因素及量度标准,并针对各林柱体所处阶段,提出了延缓衰退周期到来,实现旅游价值可持续体现的举措,如地质公园化、科学知识旅游化、组织地质旅游线路、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策略和措施。并强调地质公园是林柱状地质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良好方式,并建议石林应科学地建设好世界地质公园,沙林、土林要积极论证和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各林柱状地质景观要认识到科学知识旅游化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注重科学知识旅游化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力求为游客喜闻乐见;统筹滇中区域旅游,考虑组织涵盖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与元谋人遗址、禄丰恐龙、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地质旅游线路或其他旅游线路;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自然观光游要与民族风情、现代沙雕文化、地质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使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互融合。通过丰富、具体而有效的措施,使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能得到发掘、体现或提升。
其他文献
屈臣氏是全球最大的保健、美容、化妆品零售商之一,以注重品质、勇于创新见长。它是如何在竞争中不断壮大的呢?
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化程度直接关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化水平和总体质量.进入新时代,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必须
高层住宅设计需要保障其安全性、稳定性、功能性,能够达到一定的美观性。受环境因素、地质条件影响,高层住宅设计内容具有明显差异性,文章针对我国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设计,对
变量代换法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解题技巧,它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总结了变量代换法在高等数学几类问题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与胸腺五肽联合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4例,其入院时间在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按照其术后治疗方案的
11月24日,天津市大港区第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在大港区举行,天津市科协副主席白景美,滨海新区、大港科协、新区教育局、大港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同志及来自大港区47所学校
从锁模力与熔融塑料注入模腔产生的胀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注塑件在注射塑料模型腔的成形机理入手,探讨大、中型节能高效率式注射机的注射及预塑液压回路的设计.
对马尾松各部位(松树枝、花序、老树皮、松针)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不同树龄(5年、10年、20年、25年)的马尾松松针中黄酮的含量,为更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马尾松
任何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都会对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或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及误会。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净化语言,避免使用性别歧视性语言,可以促进男女平等交往,建立文明
目的研究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下颌髁突后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4月龄健康幼年雄性山羊16只,手术切除右侧髁突(保留关节盘),在右下颌升支行反"L~形骨切开术形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