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话语是一种价值性和功能性的意义关联,形成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与文化意识中,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基本的规范性和标识性。本文尝试在梳理教育学初创时期(即民国初期)话语存在样态的基础上,探讨其建构路径及意义变迁,并将此作为今日教育学发展的传统之维,探讨其蕴含的方法论意义,分析民国初期教育学话语建构过程中经历的异质话语互扰、裂变和聚合的过程,并从方法论视角展示该时期话语建构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前提预设和价值取向等问题,以期为教育学的今日发展和未来走向提供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梳理了民国初期教育学话语的存在样态。主要基于横向维度研究该时期教育学话语的属性。中国教育学诞生于民国初期这一独特的时空背景中,全新的政治筹划、儒学价值观的变迁、国际局势的激变以及国人面临的身份危机等因素构成此时期教育学话语建构的独特语境,决定了这一时期教育学话语存在样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该时期的教育学话语内含着双重取向,既包括以“教育科学”、“教育民主”话语群为代表的新型教育学话语,又包括在新型教育学话语意义框架中获得新意的传统教育学话语。教育学话语的核心指向和多重存在样态也折射出教育内涵结构的变迁及初创期教育学的杂糅特征。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民国初期教育学话语的建构路径和意义变迁。主要是基于纵向维度探讨教育学话语的建构轨迹和意义嬗变。中外文化相遇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话语互扰,主方话语发生近现代意义上的裂变,传统意义上以“学”为核心的教育学话语被“教育”话语取代,“科学”、“民主”等本土内生性话语在与异域话语的碰撞中获得了救亡的新意,成为教育救国的主旗帜,“教育”与“民主”、“科学”发生聚合,形成新型的教育学话语。这一过程已在自在与自觉中将传统文化共同体维系的教育结构与教育内涵摒弃,以培养道德自我为主的教育被以培养理性主体为核心的教育取代。第三部分探讨民国初期教育学话语建构的方法论意义。立足于当下,思考民国初期教育学话语建构的经验与意义,从方法论视角揭示其作为传统之维对学科现实和未来的启发与影响。展示该时期教育学话语建构所蕴含着的价值观变迁、教育救国预设、在本土与外来取向中的辞受不据等因素,重点关注这些因素对教育学自身逻辑的重构,包括教育主旨、教育主体、知识取向、教育方式等教育基本要素的转变。最终走向教育学发展中的方法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