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是一项事务繁琐而责任重大的工作。构建和谐班集体,班主任既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更需要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精心引导;既需要增强班主任的理论修养,更需要发挥班主任的务实精神。所以,要有效开启班级管理之锁,班主任应该用“心”、用“脑”、用“情”经营好班级,在积极的行动与良好的实践中构建起和谐的班集体。
一、教育引导和精心经营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前提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应该对所带班级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做到心中有底,然后精心策划,有效实施,引导到位,教育到位。所以,要有效管理班级,构建和谐班集体,班主任就应全身心投入,积极营造出充满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班级风貌,通过情感教育化解矛盾、优化班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体味人生多彩,获取学习动力。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为此,班主任应该教育学生为了自己和班集体的共同利益,积极营造一个“净化、美化、优化”的班级人文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以及班干部双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会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和规戒效果。例如,我们常常发现讲台位置往往是班级保持整洁的难题,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借助班干部的具体管理与示范效应以及全班学生轮流负责清洁工作来化解这个难题。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更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优良的班风。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舞台,其核心是班风。班风是班集体的气质,引领着班集体的发展方向。和谐班风的形成需要建设,更需要引导与教育。一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创和谐班集体,我需要为我的班级做些什么”“我们的班级名片”“班规班约大家谈”之类的主题班会活动,来规划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形成班集体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多样的、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班集体的优良作风,例如以教师节、劳动节、国庆节、校运会、第二课堂活动等为契机,通过黑板报、朗诵会、演讲比赛、体艺活动、作文评比以及各项有益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来形成优良的班风。
和谐班集体的形成不是一劳永逸的,班主任应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精心经营,让学生从中自觉意识到“班集体是我们大家的”“班级荣誉就是我的荣誉”,并形成“班风优劣,我的责任”的思想和行动。
二、全员参与和科学管理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核心
在模范引导和教育疏导的基础上,要通过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全员参与,对和谐班集体的构建进行实质性的推动和深化。只有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个班集体才会是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例如,师生共同设计和实践“营造优良班集体文化,构建和谐班集体风气”活动,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设计子项目——“班级美容师”“班级形象设计师”“图书角布置与管理”“才艺展示”“爱心大比拼”“我为咱班添荣誉”等,做到人人有任务,大家常参与,让学生在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策划参与中获取真实的体验。这类活动项目的开展和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体精神和服务习惯,展现班集体的优良形象,凝聚“和谐班心”。
构建和谐班集体,更需科学管理。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班主任以科学的思想、作风进行经营管理,给学生带来优质的服务。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呢?一是要常“充电”,尤其是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班级管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的管理和经营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班主任的理论修养对其工作成效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例如,班风、班纪很差往往就是不良环境和问题拖延造成的,一旦到了非“整顿”不可的阶段,班主任再来处理就会困难重重,如果班主任有相关理论修养就不会把问题拖延解决了。心理学的“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所以问题一旦发生,管理者应该迅速加以矫正与补救,并及时改善环境。二是要有“小事”意识,常怀“小事”之忧。班主任要及时化解“小事”、发掘“小事”、管理“小事”、经营“小事”。事实上,事无大小,重在认真对待、科学经营。三是要善于形成一群有服务意识的班干部。应该培养他们成为学习的榜样,服务的模范,如此,他们对班级工作的协调管理才是有效的,也才有利于班集体自觉性和凝聚力的养成。否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忙得焦头烂额都不得其道。
三、素质评价和适度奖惩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保障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活动中,班主任要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理念,身体力行,实践“以人为本”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标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锻炼学生,力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言行举止,凸显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轨迹。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想,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多角度地进行评价;要有理有据,切忌主观臆断。班主任对学生自觉、主动的接近和深入的了解,以及及时的帮助和不拘一格的评价,能让班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并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发挥良好的后续力。所以,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对学生一视同仁,并通过经常性的日常观察、记录与思考,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促使学生完善自己。
同时,班主任还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班级规则,对学生日常行为尤其是低层次言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做到教育以爱,适度奖惩,言出必行。例如,当个别学生通过低层次言行如睡觉、迟到、乱丢垃圾、低声说话等不断地干扰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时,班主任一定不能马虎大意,应该及时矫正其言行,并对其进行持续观察与跟进教育,必要时应该通过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协调作用进行有效的排解,防止问题扩大化,以致影响班级风气。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教育引导和精心经营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前提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应该对所带班级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做到心中有底,然后精心策划,有效实施,引导到位,教育到位。所以,要有效管理班级,构建和谐班集体,班主任就应全身心投入,积极营造出充满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班级风貌,通过情感教育化解矛盾、优化班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体味人生多彩,获取学习动力。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为此,班主任应该教育学生为了自己和班集体的共同利益,积极营造一个“净化、美化、优化”的班级人文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以及班干部双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会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和规戒效果。例如,我们常常发现讲台位置往往是班级保持整洁的难题,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借助班干部的具体管理与示范效应以及全班学生轮流负责清洁工作来化解这个难题。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更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优良的班风。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舞台,其核心是班风。班风是班集体的气质,引领着班集体的发展方向。和谐班风的形成需要建设,更需要引导与教育。一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创和谐班集体,我需要为我的班级做些什么”“我们的班级名片”“班规班约大家谈”之类的主题班会活动,来规划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形成班集体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多样的、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班集体的优良作风,例如以教师节、劳动节、国庆节、校运会、第二课堂活动等为契机,通过黑板报、朗诵会、演讲比赛、体艺活动、作文评比以及各项有益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来形成优良的班风。
和谐班集体的形成不是一劳永逸的,班主任应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精心经营,让学生从中自觉意识到“班集体是我们大家的”“班级荣誉就是我的荣誉”,并形成“班风优劣,我的责任”的思想和行动。
二、全员参与和科学管理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核心
在模范引导和教育疏导的基础上,要通过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全员参与,对和谐班集体的构建进行实质性的推动和深化。只有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个班集体才会是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例如,师生共同设计和实践“营造优良班集体文化,构建和谐班集体风气”活动,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设计子项目——“班级美容师”“班级形象设计师”“图书角布置与管理”“才艺展示”“爱心大比拼”“我为咱班添荣誉”等,做到人人有任务,大家常参与,让学生在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策划参与中获取真实的体验。这类活动项目的开展和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体精神和服务习惯,展现班集体的优良形象,凝聚“和谐班心”。
构建和谐班集体,更需科学管理。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班主任以科学的思想、作风进行经营管理,给学生带来优质的服务。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呢?一是要常“充电”,尤其是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班级管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的管理和经营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班主任的理论修养对其工作成效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例如,班风、班纪很差往往就是不良环境和问题拖延造成的,一旦到了非“整顿”不可的阶段,班主任再来处理就会困难重重,如果班主任有相关理论修养就不会把问题拖延解决了。心理学的“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所以问题一旦发生,管理者应该迅速加以矫正与补救,并及时改善环境。二是要有“小事”意识,常怀“小事”之忧。班主任要及时化解“小事”、发掘“小事”、管理“小事”、经营“小事”。事实上,事无大小,重在认真对待、科学经营。三是要善于形成一群有服务意识的班干部。应该培养他们成为学习的榜样,服务的模范,如此,他们对班级工作的协调管理才是有效的,也才有利于班集体自觉性和凝聚力的养成。否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忙得焦头烂额都不得其道。
三、素质评价和适度奖惩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保障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活动中,班主任要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理念,身体力行,实践“以人为本”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标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锻炼学生,力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言行举止,凸显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轨迹。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想,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多角度地进行评价;要有理有据,切忌主观臆断。班主任对学生自觉、主动的接近和深入的了解,以及及时的帮助和不拘一格的评价,能让班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并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发挥良好的后续力。所以,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对学生一视同仁,并通过经常性的日常观察、记录与思考,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促使学生完善自己。
同时,班主任还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班级规则,对学生日常行为尤其是低层次言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做到教育以爱,适度奖惩,言出必行。例如,当个别学生通过低层次言行如睡觉、迟到、乱丢垃圾、低声说话等不断地干扰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时,班主任一定不能马虎大意,应该及时矫正其言行,并对其进行持续观察与跟进教育,必要时应该通过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协调作用进行有效的排解,防止问题扩大化,以致影响班级风气。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