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育工匠可行性研究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349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中职学校增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育工匠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产教融合 工匠 中职学校
  课题: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 《产教融合育工匠深度施教模式研究》 (立项编号:20198132)研究成果。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基于产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新时代工匠型人才,是当今中职学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背景
  1.国外研究现状
  各个国家培养工匠精神的模式不盡相同:德国在职业教育中通过双元制模式塑造工匠精神;瑞士通过职业教育学徒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日本采取产学合作的模式,注重“就业体验”环节。仔细揣摩,这些培育人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协同育人。
  2.国内研究现状
  李克强总理在201 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以“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为主题。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甚少。“产教融合育工匠精神”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研究多集中在产教融合实践、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等研究,对于中职院校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寥寥无几。
  二、研究意义
  第一,有利于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培育新时代工匠,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的企业,会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与卓越,能把企业做强。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环境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助于加强教育教学的实用性。
  第四,有利于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中职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满足了社会需要智慧型“匠人”的需求,为其今后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本选题通过开展调查与研究,提出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新路径,构建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与时俱进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本选题从学校实际出发,不仅为学校开创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
  2.实践价值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和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构建“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运行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2345”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从而促使学生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价值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将工匠精神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形式,融入到日常行为选择之中,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力和渗透力,促使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社会创造和谐的大环境。
  四、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立足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基于产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全方位深层次进行“产教融合育工匠”的深度施教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构建“12345”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共建“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共同体,注重职业技能的强化,更注重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是要创建“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多元评价体系;完善“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2.具体内容
  以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育工匠”的深度施教模式教育为研究对象。中职学校是实施“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肥沃土壤,把产教融合凝聚“匠人匠心”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素质为本,德技并重;校企交融、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2345”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实施工匠精神培育深度施教模式,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融合,实现“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联合行业企业、社会,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创新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育人机制,实现德育育人质的飞跃;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与职业对接”,构建“三对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企业化、教学模块化、项目驱动化的目标。从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开展“三步走”成长计划,构建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中职学校建立和完善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人才保障、物质保障及制度保障,保障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开展。
  五、研究思路
  1.提出问题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及已有研究现状的基础,提出本课题的实践问题,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创新性提出“12345”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
  2.调研分析
  通过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研究,对企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分析报告。组成由企业专家、中职管理骨干及中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探究“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提出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实施推进路径。
  3.实践论证
  创新形成“产教融合育工匠”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运行机制等,并在实践中论证,在论证中完善,从而形成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深度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4.总结提升
  把产教融合形成的“产、学、研、用”作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场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拓宽德育教育辐射面,深层次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六、可行性分析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组成结构
  课题组申请人为高级讲师,长期执教教学一线,主要担任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主干课程教师,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开展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业务扎实。课题组参与人职称结构搭配合理,其中,高级讲师3人,讲师7人,企业专家1人,硕士研究生6人,年龄搭配合理,大家积极参与优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企业实践等,有利于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笔者学校拥有藏书16万册的图书馆,学校在教学科研经费设有专门经费,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能满足本课题经费方面需求。学校是国家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其中畜牧兽医专业成功获批自治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建设了四大职业素养实训室,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搭建了必要的平台;学校重视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成一批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一体化基地。
  参考文献:
  [1]于春宝,试论校企合作的难点破解[J].才智,2019(24).
  [2]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8).
  [3]毛林,吴加权,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路径[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7).
  [4]付锐,余建海,工匠精神下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职教通讯,2017(14).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其他文献
2012年1月,法国博瓦尔动物园为了提升动物园的人气并获得巨额利润,不惜花重金从中國租借了两只大熊猫——欢欢和圆仔。所谓“重金”是多少?每年100万美元的租金。不仅如此,这对熊猫还享受到了元首般的待遇:国家首脑出面接洽,警车开道专机运输,狂热粉丝夹道欢迎,报纸电视铺天盖地报道……  “出场费”和地位都如此尊贵,这着实令人瞠目。不过,这还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2013年4月,博瓦尔动物园宣布:将建造
一、案例主题  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激发学习欲望;要将教材静态知识动态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与自我对话,关注教学行为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追求高效教学。做到实施有策略,教学有创新,做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者。  二、背景材料  本课是根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的
前阵子,网上流传的一组照片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IT男徐佳改行卖水果后青春焕发,眼镜摘了,皮肤白了,精神好了,人也帅了。无独有偶,一名本硕博连读生的三个阶段证件照的对比,更是显示出了悲催的曲线:只见这位小哥本科时一头秀发乌黑浓密,读硕士时已经日渐稀疏,随着学历的提升,该男生头发越来越少,博士生时代基本已聪明“绝顶”。更有好事者随后贴出了“论发型与学位的关系之女博士版”的照片,真是让一众立志考研的妹子
“谁说的:一条柳枝穿上一串金鱼,却怎么并不是倒垂,而是直竖?倒不如说,一群金鱼窜进了水藻,这形象岂不是更生动而又佳妙?”早些时候,读起郭沫若先生这首诗,还有些茫然不解,柳枝怎么就穿上了一串金鱼呢?金鱼又怎么成了花朵呢?  世上万物,如果不是今日一闻,竟不知还有这样一株植物,其名字似鱼,实际为花,更不知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柳穿鱼。  人有其名,含美好之意,花也有名,正如所生。柳穿鱼,如字面所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口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最便捷、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手段之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素质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2)可见,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在交际活动中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唐]白居易  綠丝文布素轻褣,珍重京华手自封。  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  袴花白似秋云薄,衫色青于春草浓。  欲着却休知不称,折腰无复旧形容。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唐]元稹  湓城万里隔巴庸,纻薄绨轻共一封。  腰带定知今瘦小,衣衫难作远裁缝。  唯愁书到炎凉变,忽见诗来意绪浓。  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摘要:历史情境教学是指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从而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历史教学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使学生通过视听器官的接收,
抓本質巧解题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可以实施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便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科目充满兴趣,进而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逐渐掌握正确的化学思维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本文便是笔者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分析了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利用科学方式进行教学,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方式;实施  中图
摘要:在课堂进行的每个所谓的环节中,各个参与者实际上都在实施导、学、练循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当好引导者,动态地结合各个要素才能使课堂高效。  关键词:导学练;学生;教师;引导;合作;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5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适用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