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Through the life of “music”, Confucius aesthetics clearly put forward its fundamental view on the roo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ointed out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hole social life,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lass” ontology of Confucian aesthetics. “Ren-li is the United States” embodies his aesthetics content of applying to the world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realm, which is the “benevolence” practice in the state of “music”.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embodies his genius consciousness and allegation of alienation of the “class”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t shows that people, man and nature are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breathing together and living in harmony That is to say, the aesthetic existence of the superorganism and the super-society achieved in the harmonious state of “the same” “music” with heaven is the aesthetic end of human nature after obtaining the non-alienated satisfaction of material and social alienation.
其他文献
现代性道德话语因过分注重理性论证而失去信仰的支持 ,现代人的生活实践不再植根于终极实在之中 ,这便使现代人在物质繁荣中走向日益深重的生存危机。为能走出危机 ,必须有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发展创新,唯有发展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子弟书是清代重要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多以抄本形式流传 ,遗失较多。北京师范大学馆藏子弟书《卖油郎独占花魁》以“卷”分章 ,结构独特 ;叙述视角在限知中呈现个性风范
对于当代的危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曾做出过诊断.作者试图借助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手段,将海德格尔的一个指路性明察具体化,从而表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源于古希腊哲学中.
朱熹青年时期以《黄庭内景经》为核心文本建构起自己的道教信仰。他的修持方式主要是斋戒、诵经、存思、服气,显示了高级文士的修道实践与宫庭和民间宗教行为的雅俗分野。朱熹
通过对九龙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 ,确定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并根据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和流域情况 ,划分了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在此基
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贯彻以德治国的具体举措,而且是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道德控制是与制度化控制相辅相成的有利的社会控制手段,它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是由其不
一般把严复看成是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但是 ,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到梁启超的思想世界中 ,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把梁启超看成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最
中国近代以来 ,在西学东渐 ,中西文化交流大潮中 ,蔡元培审时度势 ,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译介、传播西方伦理学说 ,同时又注重中西伦理学说的比较、融合 ,力求建构具有新时代、新
探讨了 4~ 6岁儿童早期字 词意识的年龄差异 ,拟为元语言意识的多因素模型提出支持性的证据。实验结果表明 :4岁儿童的字 词意识及 5岁儿童的词意识还很不清晰 ,6岁儿童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