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法】G623.5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淡化其甄别与选拨功能,强化其激励功能,反映学生学习历程中的成就和点滴进步,突出学生学习评价的全程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体验学习过程中成长的快乐,留下学习生涯中闪光的足迹,以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策略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
一、评价内容全面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学学习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察。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要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评价建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多元智力理论,把六个年级按每两个年级为一个年级段分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每个年级段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能力方面制定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再把每个一级指标逐项细化成二级指标,最后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把二级指标逐条细化成若干条三级指标,制定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时各年级段的评价内容指标要结合学生年龄实际,体现出各自年龄段的特点以便于操作。评价标准制定完以后,要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本学科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同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样做既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也可以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全面、合理,让学生了解评价的内容和具体标准,增强了过程评价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千人一面的公式化评价。教师是对与错的主宰者,是学生行与不行的判官。过于突出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要倡导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特别是我们的评价对象——学生,更应成为评价的主体。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引导他们学会认识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同学的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作用。小组长、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也将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币,老师在教学评价中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伙伴和激励者,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调控者以及学生评价的监督者。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文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1、师评
师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评什么”和“怎样评”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明显进步及时的作出评价,用以调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评根据形式分为口头评和书面评,口头评可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书面评教师要以具体的定性描述填写阶段性评价表上。
2、组评
组评是在学生掌握了评价标准和方法后,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各小组组长的有效措施。评价时间放在中午时间,由小组长主持对本组每位成员本节课的表现作出评价,并由组长执笔填写在评价表上。通过组评,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组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评价权还给学生,实现课堂中的自主性评价。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评价标准及方法后,自评是学生自己每节课的表现作出评价,写出评语,及时自我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如果自评时做的不好的项目自评为优,小组讨论后可以提“黄色警告”(由小组长执笔,用黄色水彩笔标出来),本次自评作废。互评是学生间对个人表现的相互评价。互评主要指的是课堂中的随机评价,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数学学习评价要以真实的日常数学学习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发展状况。以下几种评价方法实施时还要将它们有机结合。
1、课堂观察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学生对本节课的投入程度与其他组员的合作与交流情况;是否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是否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大至过程等。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能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给予合理的评价等级,对于表现比较突出的地方,可以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2、闪光足迹袋
“闪光足迹袋”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反映学生发展进步的历程,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情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留下闪光的足迹。资料可以有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单元知识点的整理、独特的见解、超常的表现、调查报告、调查论文、自我阶段性评价或他人评价、最满意的一次作业、最理想的一次考试试卷、自己的课堂实践等等。“闪光足迹袋”真实的再现学生的不断成长和进步,材料的收集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请老师指导,小组同意后才能放进足迹袋里面。
3、实行“重试”制度
当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可单独提出申请再考一次。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复习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只要学生在“重试”时成绩有所提高,就说明通过改正过程达到了掌握的目的。在统计成绩时,记录第二次重考的分数。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压力,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又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想学、爱学、乐学,进而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4、开放化、多元化的考察
学生学业的考察实行笔试与口试、计算与操作、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项考查,形成等级评价,考查方式不再以试卷的单一的形式进行。在总评时,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半,得出总评等级,期末考试的命题要情感化、生活化,让试卷充满情趣、渗透情感,实现人与试卷的真情对话,让命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和探究感知实体性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放化、多元化的考察使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统一,最后总评要以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总之,“足迹式全程”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恒久动力,让学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淡化其甄别与选拨功能,强化其激励功能,反映学生学习历程中的成就和点滴进步,突出学生学习评价的全程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体验学习过程中成长的快乐,留下学习生涯中闪光的足迹,以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策略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
一、评价内容全面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学学习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察。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要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评价建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多元智力理论,把六个年级按每两个年级为一个年级段分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每个年级段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能力方面制定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再把每个一级指标逐项细化成二级指标,最后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把二级指标逐条细化成若干条三级指标,制定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时各年级段的评价内容指标要结合学生年龄实际,体现出各自年龄段的特点以便于操作。评价标准制定完以后,要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本学科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同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样做既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也可以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全面、合理,让学生了解评价的内容和具体标准,增强了过程评价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千人一面的公式化评价。教师是对与错的主宰者,是学生行与不行的判官。过于突出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要倡导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特别是我们的评价对象——学生,更应成为评价的主体。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引导他们学会认识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同学的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作用。小组长、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也将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币,老师在教学评价中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伙伴和激励者,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调控者以及学生评价的监督者。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文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1、师评
师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评什么”和“怎样评”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明显进步及时的作出评价,用以调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评根据形式分为口头评和书面评,口头评可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书面评教师要以具体的定性描述填写阶段性评价表上。
2、组评
组评是在学生掌握了评价标准和方法后,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各小组组长的有效措施。评价时间放在中午时间,由小组长主持对本组每位成员本节课的表现作出评价,并由组长执笔填写在评价表上。通过组评,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组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评价权还给学生,实现课堂中的自主性评价。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评价标准及方法后,自评是学生自己每节课的表现作出评价,写出评语,及时自我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如果自评时做的不好的项目自评为优,小组讨论后可以提“黄色警告”(由小组长执笔,用黄色水彩笔标出来),本次自评作废。互评是学生间对个人表现的相互评价。互评主要指的是课堂中的随机评价,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数学学习评价要以真实的日常数学学习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发展状况。以下几种评价方法实施时还要将它们有机结合。
1、课堂观察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学生对本节课的投入程度与其他组员的合作与交流情况;是否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是否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大至过程等。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能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给予合理的评价等级,对于表现比较突出的地方,可以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2、闪光足迹袋
“闪光足迹袋”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反映学生发展进步的历程,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情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留下闪光的足迹。资料可以有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单元知识点的整理、独特的见解、超常的表现、调查报告、调查论文、自我阶段性评价或他人评价、最满意的一次作业、最理想的一次考试试卷、自己的课堂实践等等。“闪光足迹袋”真实的再现学生的不断成长和进步,材料的收集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请老师指导,小组同意后才能放进足迹袋里面。
3、实行“重试”制度
当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可单独提出申请再考一次。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复习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只要学生在“重试”时成绩有所提高,就说明通过改正过程达到了掌握的目的。在统计成绩时,记录第二次重考的分数。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压力,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又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想学、爱学、乐学,进而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4、开放化、多元化的考察
学生学业的考察实行笔试与口试、计算与操作、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项考查,形成等级评价,考查方式不再以试卷的单一的形式进行。在总评时,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半,得出总评等级,期末考试的命题要情感化、生活化,让试卷充满情趣、渗透情感,实现人与试卷的真情对话,让命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和探究感知实体性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放化、多元化的考察使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统一,最后总评要以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总之,“足迹式全程”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恒久动力,让学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