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et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墨守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坚持,将扼杀课程改革鲜活的生命力,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成为空谈。所以語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其教学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积淀要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工具性和基础性保障。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些年,经历了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深刻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程改革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能力突破的关键。新课程不仅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更给学生提供了实现学习目标和培养自身能力的必要外部环境。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墨守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将扼杀课程改革鲜活的生命力。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我对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希望对教育教学有所助益。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一些新奇有趣的现象充满好奇,强烈兴趣下的好奇心,驱使学生对未知现象和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小学语文感兴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才会表现出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哪怕遇到学习困难也能积极克服困难和阻力,实现学习突破。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理念。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从教学引入着手,教学引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起始。好的引入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定好基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所以,实现有效的教学引入对一节课来说至关重要,决定一节课的成败。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之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习动力,教师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动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品质。相反,如果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气氛得不到营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自主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传统教学理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只是教师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实现。
  二、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开端。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保持下去,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引导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前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是教师有效引导的目的。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在恰当的地方进行有效引导和指点,能够及时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将成为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力。在这种源源不断的动力驱使下,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开展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主动学习过程,小学生会不自觉地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甚至在学生短暂失去学习动力的前提下,也能排除困难突破自己。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小组学习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手段。通过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尝试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要注意实现组内异质、组外同质,这样可以实现小组内部的互相帮扶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
  因此,竞争合作不仅实现了知识学习,还培养了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竞争合作的能力,更培养了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综合实踐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本文从有效组织,为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做好铺垫;广开渠道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样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恰当有效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一、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朱光潜先生曾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喜悦的情感能促进思维、想象、记忆等活动的有效开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典故、笑话、趣闻、逸事等恰到好处地引入,促使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兴趣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体验而感到心理满足,乐此不疲。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
摘 要: 古诗词教学可以使我们从中汲取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生的深刻认识,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每一首诗都熔铸了诗人浓郁的感情和思想结晶。通过古诗词阅读与欣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准;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
摘 要: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并且和生活实际结合得较为密切。通过语文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拓展了学习空间。依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语文的家庭作业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作业 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通过有效的语文课
目的:利用小鼠哮喘模型,初步探讨NGF对肺DCs的成熟及其亚型(CD103+DCs)的影响。  方法: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四组:空白对照组、哮喘组(采用鸡卵清蛋白致敏法制作哮喘模型)、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创造学好语言文字的情境化语言教学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情境化教学,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对传授语言文化知识起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并通过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逐步实施情境化体验教学,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境化 体验性  一、创设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S版新教材识字教学中突出了“多认少写”的原则。我在深刻理解教材“在具体情境中,在多样活动中识字”理念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摸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提高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1.分散识字就是随文识字。  以课文为生字的载体,利用课文情境识字。如:在教学《小熊和小鹿》一课时,将课文的生字编成一个小故事:“美丽的森林中有户人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