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才能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i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备课教案存在着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新理念运用上的“形式化”的倾向。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在追求新理念、迫切想用好新理念的同时,也反映出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处于新的急于接受、旧的难以割舍的矛盾之中。这正是教育转轨时期现代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观念的相互矛盾与碰撞。
  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怎样做到备课和教学设计紧贴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实验,有必要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切实从学生实而要和教案的实用性出发,抓好备课和教学设计,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简约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的文字
  实用性和追求课堂最佳效果是教案设计的原则,这就要求要摒弃繁琐的过程和过多、过细的课堂活动形式。过去,老师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上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从学法提示、训练题型到课堂板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都—一在案。 试想,这些冗长的文字,真正在课堂上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性的东西过细、过多。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有关知识性的东西写得过细,限制得过多,词语怎么解释,句、段什么意思,甚至思考题的答案也一字不漏导致教学设计愈到位,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这种偏重知识的教学,给课堂带来的是沉闷和压抑。
  2、盲从于别人的现成教案。有的老师成了教案的“搬运工”,照抄所谓“特级教师教案”,把他人的教学设计一字不漏地抄下,作为自己的教学方案。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既耗时、费劲,又不利于自己对教学的研究,更不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随着教改和新教材实验的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每天都在发展、变化,而个性化、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也绝不能用同一种样式来套。
  3、不科学的评价方法。许多学校,以备课的详略、教学设计篇幅的长短、字迹是否工整等作为确别教学的标准,因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案编写上出现了误区。若一味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只能是消耗教师的精力,多做无用功。笔者认为,在备课时已经研究或考虑到的问题,无须非得要完完整整地写进教案。
  二、进行精心的粗线条教学设计,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
  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显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占有的时间愈多,留有学生的时间就愈少。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首先要看的是教学设计中师生对时间的占有量。教师观的和学生活动总量,均应在备课、教学设计考虑之列。
  1、精心课前备课精线条地设计,灵活机动地运用。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要在深入研究好教材、分析学生现状、总结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设定教学目标。同时,要研究如何使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提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目标达成度的预测等。粗线条的设计,意在编写教案时,应更多考虑课堂实际,留有师生灵活的课堂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教学思路上的整体把握,不必过多地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细节;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的顺序,淡化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应顺应学生思维规律,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知识性的东西应随文而出,随机训练,克服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在新教材的实验中,要重新认识备教一致、环环紧扣、步步到位的传统观念,把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运用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创新的契机。
  2、整合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和对情境问题的争议、讨论而向前推进的问题设计,应当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教学活动的深入,通过旁敲侧击达到触类旁通。其方法:一是把几个浅显的问题进行整合,从中提取出一二个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不同位置就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必须本着这一点,引发学生合作探究。三是“以小见大”。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表象,从隐含着的意思上引发思维。
  创新是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重视自己“教”的过程创新,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创新。我们知识创新因素一部分是由教师在备课、发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引发的,这是显现的;而大部分隐形的则是由课堂你一言、我一语中产生的。故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的是驾驭课堂,利用学生的思维,随机捕捉创新灵感,建构学生创新的话题
  3、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由表及里。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显得表面化,往往以小组学习包揽自主、合作、探究的全部内涵。应当思考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价值所在,真正发挥其功能。自主,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是减少教师教的环节和程序,以教师的“引”为动力,把读思议、演练创的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得到身心发展。
  合作是探究的前提。必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民通、合作与交流,实现对学习内容深层次的探究,思想情感的升华,在合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备课和教学设计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用创新精神搞好我们的教学设计。在提倡解放学生的同时,能否在教学设计的问题上也解放我们的教师,引导他们用创新精神从事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现代教育气息。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生物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它的科学理论依据来自于人们社会实践。反过来它又作用于社会实践。要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保护生态平衡,创造美好生活环境,是每个公民,特别是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  当今在我国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
班集体的和谐建设,良好班风的形成,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管理和操作,即便是把身体累垮了,恐怕也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要想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自己,必须培养一支善于管理的精锐班干部队伍。具体操作如下:  对班干部候选人精挑细选。班主任接一个新班,即使具备入木三分的眼力,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对学生按同一所小学毕业进行分组,采用口头询问、填写自荐表等方式,内容有品德、能力、成绩等,并亲自找到
学位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关于加强小学生对学科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已逐步在各小学得到实施。新课程改革针对小学教育,更多的提出了建立快乐课堂的目标导向。通过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建立在快乐课堂基础上的数学教学,则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进行重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布置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作业环节存在的问题,包括: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思想;缺乏因材施教的理念等几方面。最后文章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解决对策,包括:注重作业布置的差异性;注重作业布置的实际性;注重作业布置的创新性等几方面。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后作业;问题;对策  语文课是农村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德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思路,包括:用恰当案例配合德育工作的开展;适时延伸教学素材配合德育工作的开展;开展课余活动推进德育工作进行;丰富教学方式推动德育工作开展等方面。文章旨在通过渗透德育教育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德育工作;践行思路  小学数学课从来都不是一门孤立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不足;读书与写作割裂,解析文章较少;因材施教理念不足,教法不够多样等几方面。最后文章提出了小学作文教学的解决对策,包括: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善用鼓励教学方法;加强学生阅读数量与质量等几方面。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文
课题名称《画》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例1和“做一做”,第70页第一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