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最重要的是人道主义精神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eng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您认为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是我写《矿工》时,北大的老师告诉我的。后来经过这一路颠沛流离,我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诗歌中的人道主义不是让诗人在诗歌中呼喊各种口号,而是要在人际关系的细节之处,顾念着他人。这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点。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是如此,这是他被尊为“诗圣”的原因。我明白这一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幼年开始慢慢理解的。诗歌应该为弱势人群而写,所以当人类有苦难的时候,我会不知不觉地祈祷。
  记: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如何感受并践行这种人道主义精神?
  郑:人道主义不仅是对他人苦难的同情,还在于对他人各种情感的感同身受。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处,顾念着你身边的人,相互理解、分享各自的感受。我客居衡阳的时候,曾受邀到一个同学家去。他的父亲拥有稀有金属矿,非常富有,宰了一头猪来招待我。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笔非常大的花销,我觉得很过意不去,但是后来看到他们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分享主人家的食物,分享主人“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我想,这就是诗的一种精神——写诗的人写了一首诗,就希望你周围的人、你的族人、你的国人、你的民族甚至全人类都能和你共同感受。这种相互的理解与共鸣非常令人感动,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
  记:您十几二十岁时就已经写出那么多非常成熟乃至经典的作品,成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对此,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喜爱文学创作的中学生吗?
  郑:人的年龄其实很难说明与成就的关系。我写诗极早,从知识背景说,在我刚发蒙时,就有机会接触许多文学作品。我四五岁时在一个堂兄那里接触了很多手抄的本子,有诗,也有散文,这使我在年幼的时候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一些后,我接触到新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传统文学作品,这些对我写诗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认为写诗也需要有一种大浪漫主义情怀。一个人喜欢文学、喜欢诗,常常是天性使然。譬如我当时在乡下,看大部队行进的场面,看火车隆隆驰过的场面,都非常神往。还有美丽的风景,比如夏日的农田、高粱地等种种场景,都逐渐引发我想要用文字来捕捉那些令人神往的感触。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很感性的年纪,如果能注意观察生活,抓住点滴感触,将成为诗歌创作的优势。
其他文献
百科  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  世界闻名的在线百科全书,最大特点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入口。你不仅可以修正文本,而且还可以添加图片和声音来修饰入口。它并不像其他百科全书那样具有权威性,但正是它的不确定性也给阅读带来了很多乐趣。  文艺  豆瓣 www.douban.com  备受推崇的Web2.0网站。在豆瓣上,你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
他是《士兵突击》里坚毅倔强的伍六一,他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儒雅大将虞啸卿,他是《战雷》里的扫雷老兵林峰……他是邢佳栋,一个充满了男子汉气概的人。  1972年出生在山西太原的邢佳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5班,2006年因出演《士兵突击》中伍六一而被观众熟知,之后在多部电视剧中饰演军人警察等角色,出演的电视剧作品有《我的团长我的团》《烈火红岩》《缉毒精英》等。  片约不断的邢佳栋很忙,忙着
也许在我因一次比赛而爱上雕刻时,在我每次翻看杂志都先看倒数几页的设计资讯时,在我周末动手用卡纸和纽扣做叶绿体模型时,在我拿着锯子和锤子将木板做成植被吊盆时,我就知道——我的未来,注定会和设计打交道。  高二时,我在选择理科还是做艺术生之间纠结了很久。我虽然喜欢手工、喜欢画画,但对这方面的学校了解很少,而且很听父母话的我,一直觉得只有通过“最稳妥”的途径考上大学才是正道,学艺术则是“特立独行”。直到
今天“博”什么呢? ——自从用上“围脖”,被若干粉丝关注,我每天都在努力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Oh,My Dog!每个人都是需要观众的,即使你不知道你的观众叫什么,在哪里……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有个圆滚滚的男生踩着预备铃声,风风火火冲进了教室。  我坐在靠门的座位上,好心地提醒他:“同学,你走错教室了吧?”  那人倒退几步,抬头瞅了瞅高一(6)班的门牌,摸摸脑袋又走了进来:“没错,就是这儿。”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已经快步站上了讲台。  我有点懵,傻傻地看着他,甚至试卷发到手里都没有感觉。  他的脸很圆,眼睛虽然小,似乎也很圆,而且戴一副土到掉渣的圆框眼镜,配上憨厚的表
做事情要凭热情,认定是对的就行,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热情够了,事情就会做好。我做学问做了40多年,经历过很多挫折,最后还是成功了。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勉励青年学生:一定要做有浓厚兴趣的事情,这样“才不会后悔”。  建筑师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应对那些非建筑的问题——贫穷、污染、拥堵、隔离,为此贡献我们的专业知识。  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智利建筑师Alejandro Aravena这样说,他在
父亲又花了高昂的补习费,把我送进县一中补习班。全班同学中,我的年龄最大。我在那里夜以继日地苦读,成绩稳步上升。  转眼一年过去,高考到了。可惜命运弄人,考试前夕我高烧不退,硬挺着病恹恹的身子上了考场。考完出来时,我对着在场外等候的父亲凄凉苦笑:“看来我这辈子是没福气读大学了,注定要当个打工仔。”满脸胡茬的父亲长叹一声,默默点燃了一支烟,他微驼的背影,在夕阳下越走越瘦小。  我的高考分数勉强超出本科
偶尔失散的朋友,  你现在还好吗?  自从那天,  在各自的站台挥手再见,  我也算见过千山与万水,  路过了人山与人海,  度过了天天与年年。  真希望与你再次相见,  在我们童年的小院,  老树、猫咪、大丛马蹄莲,  月亮晒着叶子的背面。
中国话里,上学也叫读书。今天我们所谈的读书只指课外阅读。我觉得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  青年时期的读书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接受一些过来人的指点。我大概也能算作一个过来人,因此可以和同学们随便谈谈。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
11.11,“光棍节”。  网络有句流行的话:“如今,小学生过情人节,中学生过光棍节,大学生过儿童节。”当然,这无疑只是对某些个别现象带有玩笑性质的夸大,但“越长大越孤单”却是当下许多中学生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我们很少一个人,也害怕一个人:怕一个人睡觉,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一个人出门……我们总是希望有人和自己在一起,或者家人,或者伙伴,他们让我们感到不无聊,不孤单。但是随着慢慢长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