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ADAR1基因两个新突变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 DSH)1个家系和1例散发病例的 ADAR1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方法

收集1个DSH家系及1例散发病例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正常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应用PCR反应扩增 ADAR1基因的15个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 ADAR1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

在DSH家系患者 ADAR1基因的第8外显子检测到c.2638delG(p.Asp880ThrfsX15) 移码突变;而DSH散发病例 ADAR1基因的第10外显子检测到c.2867C>A(p.Ser956X)无义突变,经查阅国内外文献两个突变均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100名正常对照未检测出上述两个位点突变。

结论

ADAR1基因c.2638delG(p.Asp880ThrfsX15)突变和c.2867C>A(p.Ser956X)突变可能分别是DSH家系和散发病例发病的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汉族夫妇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分析50对URSA夫妇(URSA组)和66对正常妊娠史夫妇(对照组)HLA-DQA1及DQB1等位基因,分析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先证者 ATP7B基因突变的特点,并探讨其产前及症状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应用Sanger测序检测 ATP7B基因的全部21个外显子,对7个家系中的高风险成员进行症状前诊断,对其中4个家系于孕11~13周抽取胎盘绒毛组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并通过连锁分析验证测序结果。结果在35例先证者中,共检测出65个 ATP7B基因突变(92.9%),其中31例先证者检出2个
目的分析1个2-羟基戊二酸尿症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可能引起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提取该家系5名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 L2HGDH、D2HGDH和 SLC25A1 3个候选致病基因共2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DNA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发病的胞弟 L2HGDH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845G>A(p.R282Q)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畸形与细胞遗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5例先天畸形新生儿按常规方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对易位核型在家系中追踪染色体异常的来源。结果共检出185例28种异常核型,异常率为36.6%。其中三体型150例,占81.1%;部分缺失10例,占5.4%;单体型4例,占2.2%;末端增加2例;倒位和重复各1例;罗伯逊易位13例,占7.0%;相互易位4例,占2.2%。17例
目的对两例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上狭窄)、特殊面容,疑诊为Williams综合征的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对其表型与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综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检测技术,对该疾病相关7q11.23区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患儿遗传学病因。结果两例患儿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分析显示两患儿分别存在该区域约1.36 Mb、1.73 Mb的缺失;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SRY基因检测以及内分泌检查在闭经病因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78例闭经患者的染色体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在478例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22.18%(106/478),其中原发性闭经者染色体异常率为24.14%(91/377);继发性闭经患者的异常率为14.85%(15/101)。原发性闭经者主要包括正常女性核型(75.86%)、X染色体异常核型(15.92%)、含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以记忆力受损为初始症状的渐进性的认知功能丧失,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结节。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老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老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均可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影响AD的发病。本文对AD发病机制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基因-173G/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 peroxidase 1, GPX1)基因594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脂饮食的交互作用及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1500例UC患者及15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