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点石成金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多元的交往活动过程,无疑具有现场生成性特点。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生成”,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是与教学预设完全背离的。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巧妙利用这些“错误”,甚至故意设置“错误”,化被动为主动,激发思维兴趣,点石成金,真正实现预设和生成高度和谐的统一。
  一、教师出“错”——化被动为主动
  下面,请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村庄
  生: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您丟落了“这样”二字。
  师:非常感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不管是谁,我们只服从真理。叫什么名字?来,握握手,交个朋友吧!
  生:我叫×××,谢谢老师这么真诚。
  师:(补充“这样”二字)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连读三遍,突出“这样”一词。)
  师: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
  生1:有怎样一个小村庄?
  生2:有什么样的一个小村庄?
  生3:有哪样的一个小村庄?
  师:这是你们三读课题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画一个问号,代表这个目标。
  师: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
  生:靠我们自己读书,互相研究,读懂为止。
  师:好!自己提出目标,自己读书感受,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请同学们读课文吧!
  (学生读全文,反复品读,体会。)
  ……
  教学伊始,靳老师故意写错题目——漏写“这样”二字,学生慧眼识之,及时指正,靳老师“真诚”地改正“错误”——补充上“这样”二字,使“这样”二字突出地呈现于学生眼前,质疑环节水到渠成。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目标明确。学生阅读的热情、探索的欲望被点燃,个个满怀信心、充满激情地走进文本,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将教师控制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学堂”!
  二、学生出错——化“腐朽”为神奇
  下面请看笔者教学《山行》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句诗——“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是——
  生:“生处”是很深的地方。
  师:那么,“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否可以换成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呢?请大家读读诗,再讨论讨论。
  (学生边读边思考,有的表示同意,有的反对,展开激烈的讨论。)
  生1:我觉得可以换,因为“深”表示浓厚的意思。这就说明山上云雾很多,云层很厚。
  生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因为从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我们知道诗人顺着石径小路往山上望去,看见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间小屋。如果云层深厚,无法随风飘荡,那么诗人是看不见山顶小屋的。
  生3:我也觉得“生”字不能换,我认为 “生”在这儿是“产生”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深处”。因为“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出了这座山很高,山顶温差大,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白云飘浮于山顶,山顶就是白云的家。
  生4:对,“白云生处有人家”不可以换成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我从“生”字更能读出白云在山上产生后飘飘悠悠的美,朦朦胧胧中还可以看到几户人家,真是犹如仙境一般,美极了!
  师:是啊!“生”字更能写出山上白云飘浮、升腾的美,以及山间小屋若隐若现的奇妙景象,“生”要比“深”更有灵气,真是妙笔生花呀!让我们边读边想象此番美景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山行》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七言绝句,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诗文第二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 意在引导学生感受高山峰顶白云飘浮升腾、小屋若隐若现之美。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将“白云生处有人家”理解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将“生”(产生)误解为“深”(深厚)。于是,利用学生的这个“小错误”,巧妙地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讨论“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否可以换成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呢。一“错”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碰撞,交锋,对诗句的理解、诗境的感悟在碰撞磨砺中提升,对诗人凝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印象深刻,可谓“踏雪无痕”。其实,诗文中是“生”还是 “深”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此刻,孰对孰错的标准答案又有何意义?从学生精彩的发言和动情的诵读中,我们看到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敢说,乐说,会说;得意,得言,得法。
  课堂是师生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犹如一场师生携手的旅行,精彩的不是终点,而是途中的风景和收获,教师以学定教,巧用“错误”,点石成金,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教导主任,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杨志芳)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业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重要载体与方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可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布置作业却忽视个体差异,通常都是“统一”作业,“统一”要求。这样的作业,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笔者就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过程,完成知识自主生成的问题作出以下思考。  一、创设多种渠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什么是阅读期待?是指阅读前内心的期望和愿景,是一种最原始的阅读冲动,它能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是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