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87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基础生物的引路人,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生物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从增强师生感情、提高学习兴趣、正确定位角色等方面出发,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 定位角色 师生感情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1.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成就,使他们感到本学科对人类生存、发展、社会的进步有重要作用,生物学的重要性及明确自己在这方面的任务。“SARS病毒”、“禽流感”都是生物学研究的范畴,有待于他们进一步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3.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直观手段。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學效率。
  4.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在教学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如下处理: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做了重点号,有学生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都兴奋了,解决问题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的观念、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方式的这种根本性转变,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也发生转变,那么,在互动式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呢?
  1.生物教师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学习成绩,轻学习的过程;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和对学生发展潜能的遏制。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2.生物教师是生物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要遇到许许多多新问题,这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的。教师要以一个研究者和开发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施更加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使教学的效果更加完美。
  3.生物教师也是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引路人。
  生物教师不仅要在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上提供指导,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教师在教学中应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即由过去的指责(用食指指着学生进行批评),改变为经常性的鼓励、欣赏(伸出拇指表示赞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对于有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多发掘他们身上闪光的一面,以欣赏、赞美的心态对待学生,适当巧妙地夸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有价值,进而增强和激发自信心和责任感。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是创造。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唯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知识型人才和经济型人才。
  
  (安徽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2350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