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子说”谱系演变下的罗伯·格里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通过新小说派的领袖罗伯·格里耶的典范之作《橡皮》阐释新小说“纯物主义”的视觉作用方式,旨在表明,他的创作理论是用冷静客观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捕捉现象世界的直观映像;但是绝对的写物主义从不脱离人的知觉而显现,描写物时总有人的眼光在看,有思想在审视,有欲望在改变,这是一种“主观的极端主义”形式。
  【关键词】“镜子说” 视觉 纯物主义 主观
  一、“镜子说”谱系的演变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世界是一元的,神无所不在,不仅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存在于一切现实事物之中。希腊人的视觉思维主要体现为美学领域中的模仿,他们使艺术形象只依赖现实本身,与象征无关。希腊神人同在、神人一体的思想使得希腊人对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并不关注,而更多再现的是生活中的对象本身,艺术的真实性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性,艺术和生活水乳交融,两者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镜子只能从外形上毕肖现实,却达不到真正的实体。用他的话说“图画只是外形的摹仿”,柏拉图以镜子比方来阐明艺术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不赞成摹仿就是对外在物象的复制或镜像反映,他认为:“摹仿不是忠实的复制现实,而是自由的处理现实,艺术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显示现实。”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在其论画的《笔记》中多次用“镜子”作喻来表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如“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永远把他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特别重视对人的刻画和描写,师法自然也兼顾人的主体性,主张模仿和创新的统一,从而深化了传统摹仿论的内涵。”
  古典主义时期的“镜子”式的摹仿则强调“一般的再现”,不着重描写个体人物的性格,而是对某一种类型的阐释和表现,对自然的描摹或再现人的激情,突出的是个别中的一般,强调共同性和普遍性,造成人物类型化、单调性的特点。
  同样喜欢用镜子作比方来阐释艺术的摹仿或本质的现实主义,创造性的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所谓典型塑造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将自然的、分散的生活现象、真实的细节,经过抽象和概括,提炼成一幅统一的、完整的生活图画。后来的自然主义艺术家在创作原则上追求现实主义“屏幕理论”,镜子内涵从“再现说”的自治标准偏向了“模仿说”的他治标准,企图极力营造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相似的幻想世界,也就是“镜子式”照搬原样生活。
  二、法国新小说“纯物主义”
  新小说派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初的四位崭露头角的作家: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托布尔和西蒙。新小说一直在对小说形式进行着新的探索。他们虽然不反对巴尔扎克以来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但是其彻底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规则,作为新小说“客体小说”派的代表,罗伯·格里耶把对“物”的描写置于小说创作的首要地位。
  1、对传统小说的革新
  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法国新小说“视觉派”似乎把西方现实主义主导性视觉模式——“镜子式”的逼真反映发挥到极点,将自然主义的“屏幕”理想推到极端,即追求一种与现实生活完全相似的非人格化的“纯物主义”的现实世界,一种零度状态的“视像”。为此他们要求排除作者和人物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眼睛好比不带主观感情的摄影机镜头,要求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的语言,即“仅用衡量、界定和限制的视觉性或描绘性的形容词,冷静、仔细地去描写他们视线所及的外部世界。”
  对新小说派的作家而言,传统的小说中作家以全能造物主的姿态出现,他们以自己的思想意志去架构情节、设计人物的命运走向,以自己主观的意图和看法去反映现实生活,这是为他们所不能认同的。因为新小说派认为,若以人的观点强加于物,一切以人的眼光观察世界,则削弱了物的本体的真实性,掩盖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读者就不能正确和自由的去认识世界。
  2、淡化人物,写物为主
  在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中,没有对人物形象的刻意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已经失去了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的功能,“他否定现实主义人物塑造,情节铺成的手法,他要写‘物的小说’,”人已经被物所代替,所淹没。格里耶认为在这混乱的时空里,只能对眼见存在的事物客观忠实的描写,只能涉及现实本身,不可能表现含有任何寓意价值的思想和情节,只有通过对物不厌其烦的琐碎描绘,才能达到一种纯粹、更高意义上的真实。新小说派认为在日常事物的表面下,隐藏着深刻的、不为人知的东西,只有通过细致、周密的观察和描写,努力探索潜藏在事物表面之下的秘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小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往往一个细节能写上一章,一件小事就能一连写上几十页,这样就显而易见的把对物的描写提到了首要的位置。
  试看他对切开的番茄长达三百多字的描写:“这一片番茄真是完美无缺,它是用机器从一个组织结构对称完善的果实上切下来的。它四周的果肉紧密匀称,具有像化学剂中那种鲜艳的红色,夹在发亮的果皮和子房之间,既肥厚又匀称。子房里的黄橙橙的种子,按着大小排列,层次分明;一层绿色透明的凝固物使种子粘附在果心鼓起部分的边沿。那浅粉红色的、表面微呈颗粒状的果心,从底部凹陷处伸出一束白色的条纹,其中一条伸至种子附近——但它延伸的方式有点难以明确。在这片番茄的上面顶端,发生了一种几乎无法察觉的意外情况:有一小块皮离开果肉约一两毫米,现在微微的翘起。”
  用直观的视觉和纯描写性的词汇对一个番茄的描写可谓是精微细致,为了把物象描摹的更为精确,逼真,作者用几何学式的语言不厌其烦的对其颜色,形状,纹理等多方面进行精雕细刻。格里耶对一个番茄进行解剖式精细的描摹,并不显得枯燥而又琐碎,反之这种观察的周密和逼真仿佛让物象跃然于眼前,如此细致的程度可谓是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
  “新小说派认为,作家只需要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和人的捉摸不定的存在方式展现出来就行了。作家应该以超脱的态度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不带任何感情地冷眼观看世界,只向读者提供见证,不应当提供价值判断,因为‘世界是没有意义的,但也不是荒诞的。就是那么简单’。事物就是事物,人就是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神秘的联系或相互感应的现象。从这种观点出发,有些评论家把这一流派称为“‘物体派’;‘视觉派’”。   格里耶主张抛弃以人的观点、感情去解释和反映世界的观点,而要如实的把人看成是外在客体的“见证者”,用他的话来说:“必须毅然决然站在物之外,站在他的对立面,我们既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也不能把某种品质加诸他们、它们从来就不是人。”“格里耶要求作家以一种绝对客观的态度来描写事物,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一切与物接近的主观企图和方式。”
  《橡皮》的第一章开头,经济学家杜邦被枪击之后,内务部长派瓦拉斯来到杜邦所在的这个外省小城侦破这一案件。瓦拉斯在深夜到达该城,第二天一早,他在这个错综复杂的街道上行走,作品在长达20页的篇幅中,详尽的记录了瓦拉斯所看到的街道两旁的各种各样建筑,各种公司,商行,商店,铺子及其招牌的名字,以至一幅画、一块橡皮、一个明信片,作者都不厌其烦的予以详细描写和交代。尤其是对咖啡馆店堂大理石桌面上一小块污点的多次描写更是一个经典的例证。
  3、心灵的外化——主观的极端主义
  罗伯·格里耶视觉主义的物本观,绝对冷静的对事物进行琐碎描写的文体风格,很容易被贬为反人本主义。这是一种误读。首先,罗伯·格里耶并没有否认人,他明确指出现实主义并非只是某些作家的专利,在《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一文中,他也申明他并不否认人,他否认的只是把事物与人类相混淆的传统人道主义。
  他在《新小说》中重申:“书中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有人,尽管人们在小说中看到许多‘物’从未脱出人的感应之外呈现出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纯粹的再现或‘镜式’地反映外在物,结果却是物被降低为一种带有人性的构造物,试图完全排除人类认识的尝试却相反的迈向绝对的主观性:不存在事物,只存在对事物的认识。”
  在《橡皮》中我们看到作品描写到的人物一方面处于那些“无所不能“的经济政治集团的统治下,一方面处于机械化,电气化的物质世界包围中,只能感到软弱无能,无法自主,孤独烦闷。对物的偏执强调其实是要揭示人被淹没在“物”的海洋中,人缺乏自主性,面临这精神困境,毫无出路;“反映出现代西方社会‘物’对人的挤压和人、‘物’关系的颠倒。”
  因此纯“镜式”的客观性实质是主观的一种极端形式。格里耶自己也宣称“新小说追求的是完全的主观性”。这同20世纪普鲁斯特、乔伊斯等现代派作家注重心理意识的捕捉,表现心里内容的隐秘与流动,注重描写精神上发生的事件是如出一辙的。
  结语
  笔者认为,格里耶的小说并不存在纯粹的物主义小说,他并不排斥人物的参与,淡化人物的同时并不排斥写人,写人的目的是通过人的视觉去观察物,写物更加是为了写人,他并不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而是暗示在物的充斥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所以通过对物的描写来揭示对人的命运的堪忧。所以尽管新小说派立意追求纯粹的客观主义,但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同样在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自觉。这种集“极限的客观”与“完全的主观”于一身,正是新小说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革新,也是其最具价值和影响之所在。
  参考文献
  ①曾军著:《观看的文化分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②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③吴越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④郑克鲁:《法国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⑤张唯嘉,《格里耶的写物理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⑥亢西民,《“新小说”的典范之作——读罗布·格里耶的小说〈橡皮〉》[J].《名作欣赏》,2001(4)
  ⑦杨剑,《新小说派对小说艺术的探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2)
  ⑧罗伯·格里耶,《未来小说的道路》[J].《当代外国文学》,1983,(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人世匆匆,我常奢想某一刻,我能完全拥有一种忧虑全无的心情,可以看天上云卷云舒和庭前花开花落。我也常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最轻松快乐?  人生路上时而起伏时而平坦,时而悲戚时而喜乐。一路走来,深感人生若能做到“三无”,才称得上一生安顺,快乐相随,才是真正的福分。  一日身体无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作为子女当然要倍加珍惜,这至少是对父母的尊重。有一战友,多年未见,一次聚会相见,得知其闯荡商海,收获
【摘 要】消费社会的来临,使女性符号成为广告中经久不衰的主题。随着与欧美流行文化的碰撞,“跨属狂欢”逐渐成为我国广告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卖点,同时在媒体自由度、娱乐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跨属”后的广告女性形象,分析这种文化得以传播所依凭的符号要素及其原因,企图揭示在符号暴力的驱动下,这种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使文化趋于同质化后产生的被动宣传
【摘 要】鲁迅杂文与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为上海《申报·自由谈》所写的杂文,无论外在构成还是内在精神,都与新闻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鲁迅全集》收录情况看,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大约从1933年1月24日写作《“逃”的合理化》开始,到1934年8月22日写作《看书琐记(三)》。这些杂文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辞犀利的评论,成功引导并构建当时新闻舆论。本文从《自由
农行的“白菜价”报出之后,股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便宜”的银行股原来还可以更廉价。    经历了连续数月的下跌,上证指数已经无力地趴在了2300点的位置上。在市场一片惨绿的情况下,农行上市的日子却在一天一天地逼近。  作为中国最后一家未上市超大型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上市将成为2010年全球最大IPO事件。“农行现在上市的确是‘点儿背’了一些。现在市场环境太差,国内外都不好,尤其是A股,跌幅稳居前列
【摘 要】广电市民监督员对政府行为实行监督、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督查,借助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种表现,事实上是一种公民意识的体现,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自己作为公民的各种诉求。  【关键词】媒体平台 公民诉求 市民监督团  2011年5月,温州各大媒体出现了这样一则招募启事:“转型发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全民动员,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5月再次重磅出击,成立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广电市民
【摘 要】以“9·18”保钓游行事件为例,基于新闻宣传三因素的划分考量,将政务微博语言分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传之以知,旨在通过梳理其表征,揭示语言潜藏的社会关系中宰制、协调及服务关系,以期为政务微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务微博 突发事件 语言运用  伴随微博技术的发展,政务微博的开通不失为政务公开、信息互动的崭新平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亦力证其重要性:“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
摘 要:以“恒大模式”对中超联赛竞争平衡机制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认为“恒大模式”对联赛竞争平衡的冲击表现为,投入资金失衡、优秀球员资源垄断、比赛“不确定性”降低,加剧了联赛的竞争失衡和成本上涨。基于竞争平衡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建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竞争平衡机制的思考:对俱乐部投入资金进行制衡、防止富有的俱乐部重金挖取球员、抑制联赛球员薪资猛涨,降低俱乐部投资成本;建立合理的球员流动机制、建立各球队之间
从传媒生态的角度看,不同介质传媒的“叠加式共存”是传媒发展的规律。在信息呈几何级增长态势的现代社会,“读图时代”、“悦读时代”是受众信息接受的典型特征。随之,对信息进行“故事化”整合与包装就成了深度報道谋求传播效果及参与竞争的路径选择。  从故事的功能来看,作为人类记忆及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故事与人类相伴而生。故事之与人类的烙印,已经做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深度报道通过对信息
【摘 要】同期声是纪录片在影像表现之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学影像《玉扣纸》作为一部试图还原原生态造纸工艺的纪录片,在同期声的处理中具有独特魅力。环境音响、人声与歌谣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一个立体的造纸场景,也展现了造纸人原始淳朴的生活状态,完成了作者的内容表达。  【关键词】纪录片 《玉扣纸》 同期声 艺术表达  纪录片,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在纪录片中,声音不
如果去北京只有一天的游玩时间,你会选择去哪儿?如果你还没去过故宫的话,选它准没错。这座红墙黄瓦的庞大建筑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它那宏大的建筑、开阔的殿堂让人實地感受到昔日威严的皇权已成过眼云烟;它以斑驳的历史痕迹现场向你讲述这座城经历的风风雨雨;一座又一座熟悉的宫殿名字,不断唤醒你脑海中被影视剧“安利”的记忆,你想象着古代帝王后妃、太监宫女的神秘宫廷生活……  故宫开了火锅店,故宫出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