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程资源 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改背景下品德课教师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应引起每一位品德课教师的认真思考。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讨。
  
  一、巧用校内课程资源
  
  (一)活用教材
  教材的编写注重共性,而儿童所处的地域、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却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灵活处理。比如,如果按教材编排顺序组织教学,等到上《中秋节》(本文所用均为北师大版教材)一课时,中秋节早已过去了。为此,我把这一课提到中秋前夕。让孩子们在公益村特有的贺中秋活动中,不仅品尝月饼的香甜,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习俗,还由此激发孩子盼亲人团圆、盼祖国统一的情感。
  又如:四年级下册《创造文明的环境》一课,我结合广州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的活动,把它提到四月份上。我通过大屏幕播放日常生活中拍下的画面:
  镜头一:一位阿姨不按顺序排队上车,拼命往车上挤,抢占座位。一个老爷爷生气地说:“真不像话!”
  镜头二:在广州火车站候车室里,等候上车的人很多,虽然有“请勿吸烟”的告示,但仍有几位打工模样的人在吸烟。一位女士掩着鼻子怒目着这几位工人。
  镜头三:在新华客运站里,一位中年男士随地吐痰,一位小学生上前劝阻。
  老师:你们看了这三段画面,有什么想对他们说吗?
  学生甲:看了镜头一,我想对那位阿姨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学生乙:在公共场所吸烟,有损他人健康。叔叔,请你以后礼貌一点吧!
  学生丙:叔叔,随地吐痰会传播疾病,为了你、我、他的健康,请不要这样做!
  ……
  通过以上片断,学生将社会文明与自己联系起来,与他人联系起来,进而萌生起初步的社会责任感。课后我还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培养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二)利用学校资源
  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上《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主题单元之前,我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为“动物知识知多少”擂台赛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校园动态”节目也给品德教学提供了素材:校运会上“春播秋收”趣味比赛的精彩回放,使孩子们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爱心列车”事迹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懂得了做好事并不难,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留心、用心,学校的一些可利用资源都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搭桥铺路。
  
  二、活用校外课程资源
  
  (一)利用家长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在上“春天在哪里”主题单元之《春天疾病预防》时,我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聘请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为一年级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用听诊器聆听心脏的跳动,认识急救箱里的各种医疗器械,了解春天里常见的几种疾病以及如何预防的基本常识。
  (二)利用社会资源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他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随后就记得了;而做了,很自然就了解了。”开展“我们生活的地方最美”活动之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了解并熟悉看书的生活环境,关心公益村以及新华镇的发展和变化。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参观、访问、调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的整洁、美丽和公用设施的完善,并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拍成录像,有的拍成照片,有的制作了小报,还有的亲手制作小区模型。课堂上,我邀请村长给同学们讲述公益村及新华镇的过去与今天。在此过程中,我还相机增设了小记者采访的环节,顿时课堂里热闹起来。
  学生甲:村长,你能向我们介绍学校的过去吗?
  村长:好!请看这组照片,这组照片是咱们的旧学校和公益村。
  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哇!这么简陋。
  学生乙:村长,那你能说说我们村的亮点吗?
  村长:当然行啦!一大亮点是我们村的楼房高低错落,具有欧陆风情,已成了新华的新城区了。二大亮点是文化室,文化室成了老人的乐园,青少年的精神补给站。三大亮点是学校。圆玄小学的前身是一所规模极小的农村小学,现在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近两千人的学校了。我们学校现在影响力很大呀!四是……好!留下来的变化,请采访你们的老师吧!
  众学生:谢谢村长!
  以上活动结束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谈自己发现的家乡之美,新华之美!并主动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伙伴们一起分享。教学这节内容时,我还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让学生采访前来听课的老师,听他们说一说圆玄小学的变化,被采访者对学校的深情赞美,让学生的心中升腾起无比的自豪感。
  
  三、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对于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常常被我们忽视甚至压制,这是有违新课改精神的。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注重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要把师生的经验、感受、见解、困惑等宝贵的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过程。
  如本学期我在三年级上了一节示范课《我心中的老师》,课始我与孩子们一齐拍手深情地唱起《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心中的老师,为此,我组织同学们在六人小组中各抒己见。正当小组汇报热烈之时,有一位听课的老师突然晕倒了,我立即安排其它老师将这位晕倒的老师送到医务室,随后,我抓住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提问:“同学们,这位老师废寝忘食地工作,她舍小家,为大家,我们该用什么行为来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有的同学说,我给生病的老师送去水果;有的说,我要改掉上课讲话的坏习惯,不让老师操心;还有的说,我祝愿老师早日康复,我不顽皮了……孩子们的真情在课室流淌,爱师、尊师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
  因此,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之外,还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的创造过程。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散发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新华圆玄小学
  广东广州 510800 )
  责任编辑王清平
其他文献
笔者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银行工作,1993年退休,由于工作原因酷爱金融票证收藏与研究。至今我已收集了金融票证包括债券、股票、银行票、其它票证等共50个大类1100种3000余枚,其中银行票证(本票、支票、汇票、钞票、当票、存单、存折、借据等)就有1000多种。  最近在整理这些票证时,经详细审阅、分类,按序排列,我无意中竟发现了两枚别具特色的中国通商银行票证。一枚是最大面额“肆佰壹拾玖億贰仟壹佰万
福建宝福铸钱局是清代重要的钱币铸造机构。福建宝福局开办于清顺治年间,初名“福建铸钱局”。据道光《福建通志》卷53《钱法志》记载:“顺治四年(1647)开福建铸局”。雍正年间改称“福建宝福局”。其原址在福建省福州城内都司巷,乾隆四年(1739)移设于卫巷口(今鼓东路)。宝福局开局后,先后铸造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等钱币。乾隆年间(1736-1795)福建宝福局铸造有“乾隆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