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重要概念 把握解题策略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此类题目涉及到的概念多,知识范围广,内容灵活多变,不少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下面就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具体进行分析.
  一、理解重要概念
  历年来的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点基本不变,要求在理解溶液、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有关溶液的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是表征一定条件下溶液组成的三个重要概念,准确理解这三个概念,熟练掌握这三个量之间相互换算的方法,对于学好溶液部分的知识至关重要.三个概念的比较见表1.
  表1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概念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固体)
  概念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分数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S)
  公式物质的量浓度(cB)
  =溶质的物质的量(nB)溶液的体积(V)
  溶液的质量分数(wB)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无
  单位mol/L1g或“g/100g水”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但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同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同,但溶质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同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KNO3;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Ca(OH)2
  共同点溶液浓度与体积多少无关,即同一溶液,无论取出多大体积,其各种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离子浓度)均不发生变化;温度不变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也是固定的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关系为:
  cB=
  1000ρwBMB,使用这个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密度ρ的单位为g·mL-1.
  对于一定温度下的某固体B的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wB=SB100+SB×100%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cB=SBMB
  100+SB
  1000ρ=
  1000ρ
  SBMB(100+SB).
  二、把握解题策略
  1.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两个关键
  (1)正确判断溶液的溶质并求其物质的量:对于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其溶质是新生成的物质,如Na、Na2O、Na2O2溶于水后溶质都是NaOH,SO3溶于水后溶质是H2SO4.对于含结晶水的物质,其溶质是无水化合物,如CuSO4·5H2O溶于水后溶质是CuSO4.对于某些特殊物质,如NH3溶于水后生成NH3·H2O,但计算浓度时却是以NH3分子作为溶质.
  (2)准确计算溶质的体积: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体积,要根据V=mρ求算.
  2.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方法
  (1)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的数学表达式为cB=nBV,其中nB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V为溶液的体积(L),cB的单位为mol/L.由此可知,欲求cB,应先分别求出nB及V.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例1 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l.00 mol/L的是( )
  (A) 将40 g NaOH溶解于1 L水中
  (B) 将22.4 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 将1 L 10 mol/L的浓盐酸与9 L水混合
  (D) 将10 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250 mL溶液
  解析: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计算时,体积应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A)错误;(B)项中没有指定气体在标准状况下,错误;不同浓度的溶液体积没有加和性,(C)错误.对(D)项中溶液,c(NaOH)=
  10 g40 g·mol-1×0.25 L
  =
  1.00 mol/L.
  答案:(D)
  (2)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的换算式计算
  在题目提供了溶液密度的前提下,先根据溶解度等条件求出质量分数,然后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例2 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 g/cm3,其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该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
  (A) 0.37 mol (B) 0.63 mol
  (C) 0.74 mol (D) 1.5 mol
  解析:本题可直接用换算公式求出Mg2+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计算出Cl-的物质的量.
  c(Mg2+)=1000×18×5.1%24=2.5 mol/L
  n(Mg2+)=2.5 mol/L×0.3 L=0.75 mol
  n(Cl-)=2n(Mg2+)=0.75 mol×2=1.5 mol
  答案:(D)
  例3 某温度下,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 g相同浓度的KCl溶液,现将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35 g H2O,析出晶体5 g;乙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45 g H2O,析出晶体10 g.若原溶液的密度约为1.2 g/mL,则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 )
  (A) 2 mol/L (B) 3 mol/L   (C) 4 mol/L (D) 5 mol/L
  解析:在相同温度下,甲、乙两溶液析出晶体后的溶液皆是饱和溶液,两者的质量分数相等.设100 g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
  x-5100-35-5=x-10100-45-10
  ,解得x=25,因此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25%,物质的量浓度c=
  100ρwM=1000×1.2×25%74.5 mol/L=4.03 mol/L.
  答案:(C)
  (3)根据守恒原理进行计算
  ①质量守恒: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和质量不变:c1V1=c2V2,m1w1=m2w2;溶液的质量:m(稀)=m(浓)+m(H2O).同溶质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等于混合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之和.
  例4 将100 mL 0.30 mol/L Na2SO4溶液和50 mL 0.20 mol/L Al2(SO4)3溶液混合后,在相同温度下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 ( )
  (A) 0.20 mol/L (B) 0.25 mol/L
  (C) 0.40 mol/L (D) 0.50 mol/L
  解析:本题是近似计算,可将混合溶液的体积看作是原来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
  c(SO2-4)=
  0.30 mol·L-1×0.1 L+0.20 mol·L-1×3×
  0.05 L0.15 L
  =0.40 mol/L
  答案:(C)
  例5 某10% 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水后得到80 mL 20%的溶液,则该20%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6.25 mol/L (B) 12.5 mol/L
  (C) 7 mol/L (D) 7.5 mol/L
  解析:设原溶液的质量为x,则:10%·x=(x-100 g)×20%,解得:x=200 g,溶液中的溶质为200 g×10%=20 g,
  n(NaOH)=20 g
  40 g·mol-1
  =0.5 mol,c(NaOH)=0.5 mol
  0.08 L=
  6.25 mol/L.
  答案:(A)
  ②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溶液呈电中性.
  例6 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中,c(H+)=0.1 mol/L,c(Al3+)=0.4 mol/L,c(SO2-4)=0.8 mol/L,则
  c(K+)为( )
  (A) 0.15 mol/L (B) 0.3 mol/L
  (C) 0.2 mol/L (D) 0.4 mol/L
  解析: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溶液呈电中性.
  c(H+)+c(K+)+3c(Al3+)=2c(SO2-4)
  c(K+)=0.8 mol/L×2-0.4 mol/L×3-0.1 mol/L
  =0.3 mol/L
  答案:(B)
  (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这类计算可以联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考查化学计算,也是一种很基本的计算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物质的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熟练掌握一些重要的计算方法.
  例7 把V L含有Mg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 mol 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Mg(OH)2;另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2的溶液,恰好使SO2-4完全沉淀为BaSO4.则原混合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 b-aVmol·L-1 (B) 2b-aVmol·L-1
  (C) 2(b-a)V mol·L-1 (D) 2(2b-a)V mol·L-1
  解析:化学方程式为:MgSO4+2NaOH=Mg(OH)2↓+Na2SO4,MgSO4+BaCl2=BaSO4↓+MgCl2,K2SO4+BaCl2=BaSO4↓+2KCl.由题意可知,在0.5 V L混合溶液中含有0.5a mol MgSO4,一共含有b mol SO2-4,则V L混合溶液中含有a mol MgSO4和2b mol SO2-4,由K2SO4的产生的SO2-4为(2b-a)mol,K2SO4中的K+为2(2b-a)mol,物质的量浓度为 2(2b-a)V mol·L-1.
  答案:(D)
其他文献
课堂是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突破,就不可能有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再好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如果没有转化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会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本人以为必须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着力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本人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
例1 质量为50 kg的某人沿一竖直悬绳匀速向上爬(两手交替抓绳子),在爬高3 m的过程中,手与绳子之间均无相对滑动,重力加速度取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绳子对人的静摩擦力做功为1500 J  (B) 绳子对人的拉力做功为1500 J  (C) 绳子对人的静摩擦力做功为0  (D) 绳子对人的拉力做功等于其机械能的增加  解析:笔者从学生收集到两种典型思维过程,过程一:认为人匀速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科学,分析和研究物理课题的方法比较丰富,包含有直接法、比较法、电桥法、伏安法、等效法、补偿法等等,其中,补偿法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在物理学中补偿法的定义就是:某一系统若受到某种作用产生A效应,受另一种同类作用产生B效应,如果由于A效应的存在而使B效应显示不出来,就叫做B效应对A效应进行补偿,而将这种补偿的概念充分利用起来进行物理测量的方法就叫
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②比较反应热的大小;③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④化学键键能与反应热、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从能源问题切入,从不同的角度设问,结合新能源的开发,把反应热与能源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将是今后命题的方向.另外,由于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的“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关
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感到上课都听懂了,做题时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以下对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类剖析.  第1类: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造成列举不全,或不能举出特例  例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种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共价键  (B) 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共价键  (C) 气态
纵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化学试题发现,高考对各类平衡常数的考查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原因是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很好的符合了目前高考越来越综合的命题特点.考查的内容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平衡常数如化学平衡常数(Kc)、电离平衡常数(Ka;Kb)、沉淀溶解平衡常数(Ksp)、水的离子积常数(Kw)及水解平衡常数(Kh)各类常数的表达式、计算及相关的应用等等.现笔者对化学平衡常数及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进行分类剖析
作为函数三要素之一的定义域,它直接制约着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在解函数问题时,不少学生往往会忽视甚至无视定义域的作用,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本文试举例说明,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  例1 已知f (x+1)=x+2x,求f (x).  错误解法:设  t=x+1,则  x=t-1,x=(t-1)2.  于是f (t)=(t-1)2+2(t-1)=t2-1,  所以f (x)=x2-1.  错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一直是高考化学中考查的热点内容,化学平衡问题也比较容易设计出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在第Ⅱ卷的综合题或基础题中必有一题涉及化学平衡问题的实际应用,体现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本文主要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象分析来总结该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题的方法  1.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象题的有关思路  (1)一看坐标:即明确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的第一节脂肪烃,配有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图,图中标明CuSO4溶液用于除去杂质,这个反应中乙炔主要含有H2S气体,选用CuSO4溶液除杂,其反应原理为:  H2S+Cu2+=CuS↓+2H+  此反应属于一个典型的弱酸制强酸,之所以能够发生,缘于CuS不溶于稀酸(稀盐酸和稀硫酸,下同).如果换成FeSO4溶液,则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