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教师如何指导、如何评价等几点体会作一总结。
【关键词】科学探究 创新 学生能力 情境
探究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等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在教学中积极摸索,发现探究环节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互动探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以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撞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的动力,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关注的物理问题中,创设物理学习情境,造成悬念,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 ,保证探究时间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象那种没几分种就喊停,或一节课搞好几个探究问题的现象,是一种“伪探究”的表现,是一种机械、刻板的模式化的课堂作秀。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科学探究,那将不分重点,而且,还浪费大量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每一节课要选择一些课堂上易于探究的、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其它一些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采取别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探究过程,教师合理指导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探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不主动参与的学生,然后在展示环节让他们进行展示,鼓励他们充分参与其中。探究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的加以思考,教师是否应当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及时作出最恰当的选择。在探究活动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四、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对初二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他们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不知道怎样制定计划和方案,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首先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其次,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对于初中而言,“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较为独立设计科学探究的计划和方案,能够独立的书写探究报告,能够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矫正。再次,还应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严格操作规程和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会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灵敏性,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提高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初步模仿原型,逐步过度到学生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五、作好层次探究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内容选择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具体操作中可以问题的难易程度分为A、B、C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做好精讲点拔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放弃接受学习,其实接受学习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富有启发式的精讲照样有启发作用,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原理,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内容少而精,点拨适时有分寸,讲授情趣得体的讲授法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在探究中,教师是否科学、积极的引导,是否真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好探究式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初中物理新课程式标准》.
[2] 《中学物理》2008第7期.
[3] 《中学物理教师》2007第4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 创新 学生能力 情境
探究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等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在教学中积极摸索,发现探究环节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互动探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以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撞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的动力,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关注的物理问题中,创设物理学习情境,造成悬念,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 ,保证探究时间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象那种没几分种就喊停,或一节课搞好几个探究问题的现象,是一种“伪探究”的表现,是一种机械、刻板的模式化的课堂作秀。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科学探究,那将不分重点,而且,还浪费大量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每一节课要选择一些课堂上易于探究的、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其它一些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采取别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探究过程,教师合理指导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探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不主动参与的学生,然后在展示环节让他们进行展示,鼓励他们充分参与其中。探究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的加以思考,教师是否应当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及时作出最恰当的选择。在探究活动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四、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对初二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他们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不知道怎样制定计划和方案,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首先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其次,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对于初中而言,“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较为独立设计科学探究的计划和方案,能够独立的书写探究报告,能够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矫正。再次,还应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严格操作规程和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会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灵敏性,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提高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初步模仿原型,逐步过度到学生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五、作好层次探究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内容选择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具体操作中可以问题的难易程度分为A、B、C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做好精讲点拔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放弃接受学习,其实接受学习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富有启发式的精讲照样有启发作用,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原理,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内容少而精,点拨适时有分寸,讲授情趣得体的讲授法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在探究中,教师是否科学、积极的引导,是否真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好探究式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初中物理新课程式标准》.
[2] 《中学物理》2008第7期.
[3] 《中学物理教师》2007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