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辞结构理论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着眼于通过语篇结构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本篇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 《伊索寓言》 语篇结构 修辞结构
引言
“修辞结构理论”,简称“RST理论”,由美国学者曼和桑普森等首创于1983年,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它着眼于分析语篇的连接性和完整性,从而解释作者的交流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的。
自诞生以来,该理论在计算机语篇生成和自然语篇的分析和描写两个主要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拓展其适用的领域。修辞结构理论被用来分析各种语篇的结构模式,解释汉语复句和句群,分析各类体裁文章的区别,以及指导它们的写作。语篇的标注研究便是基于该理论而进行的。研究发现,作者的交际意图与决定语篇元功能的情景语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情景语境与语篇的修辞结构之间也存在一种功能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一、修辞结构理论
韩礼德和哈桑指出将一个完整语篇与无关联的句子组合区分开来的是语篇组织,而语篇组织主要受衔接与语域的制约,衔接即为意义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美国功能语言学家提出修辞结构理论,解决了语篇关系的本体论,语篇关系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对应问题等,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语篇理论。
修辞结构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句际关系,旨在描述使语篇成为人类交际有效的和可理解的工具的功能和结构。该理论认为,完整和连贯的语篇中存在各种语义关系,并将之定义为修辞关系,即语篇关系。这些语篇关系大多具有不对称的语义特征。这种不对称性被定义为核心结构关系和辅助结构关系。语篇关系的核心部分表达作者的意图,离开了辅助部分,该关联所表示的语义意义不受影响;反之影响语篇关系所表达的语义。RST理论命名和定义了20多种结构关系,因为修辞结构具有相对开放性的特点,RST理论所提供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常见的结构关系有:环境关系、目的关系、解答关系、对照关系、阐述关系、让步关系、背景关系、条件关系、使能关系、析取关系、动机关系、解释关系、证据关系、评价关系、证明关系、重述关系、综述关系、序列关系、对比关系、非意愿性原因关系、非意愿性结果关系、意愿性结果关系、意愿性原因关系等。
修辞结构理论描写语篇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些大小不一的部分称为结构段。各个部分由定义的语篇关系连接组成更大的部分,以此类推,直至组成完整的语篇。语篇关系分为单核关系和多核关系。单核关系包含核心结构段和辅助结构段,多核关系各结构段之间是并列关系。RST理论认为语篇中大量存在的为单核关系。
作为该理论的核心,语篇关系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标志。该理论认为这些语篇关系可以用来分析除了英语诗歌和法律语篇之外的几乎所有英语语篇。这些关系不仅考虑句子意义,而且考虑作者的交际意图。下面本文就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分析模式对一则伊索寓言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一则伊索寓言的修辞结构描述与阐释
(一)伊索寓言及“恋爱的狮子和农夫”
《伊索寓言》原是在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后来被搜集在一起,并加入了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故事,都归在公元前六世纪一个聪明的奴隶伊索的名下,共收故事约350篇。《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篇选用其中的一则“恋爱的狮子与农夫”。这故事说明,有些人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原来恐惧他们的人击败了。本文通过分析这则寓言故事来说明语篇的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寓意服务的。
(二)“恋爱的狮子和农夫”的修辞结构描述
1.篇位切分
进行RST分析的第一步是将整个语篇切分为若干篇位。篇位根据需要可大可小,曼和桑普森以小句作为基本篇位,所不同的是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及限制性定语从句被视为其主句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篇位。更大的篇位单位可能有助于分析较大语篇的整体结构。该语篇的篇位切分为:
篇位1 狮子爱上了农夫的女儿,向她求婚。
篇位2 农夫不忍将女儿许配给狮子,但又惧怕狮子,一时无法拒绝。
篇位3 于是他急中生智,心生一计。
篇位4 狮子再次来请求农夫时,他便说,他认为狮子娶自己的女儿很适合。
篇位5 但狮子必须先拔去牙齿,剁掉爪子。
篇位6 否则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因为女儿惧怕这些东西。
篇位7 狮子利令智昏,色迷心窍,很轻易地接受了农夫的要求。
篇位8 从此,那农夫就瞧不起狮子,毫不惧怕他。
篇位9 狮子再来时,农夫就用棍子打他,把他绑起来。
篇位10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原来恐惧他们的人击败了。
2.确定结构段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定结构段。方法可以是自上而下,也可以是自下而上,或两者兼用。在判定两个结构段之间的关系时,分析者在每一步都要考虑关系定义运用得是否合情合理。经分析,该寓言的首层结构RST关系为:篇位1-9与10是综述关系。 3.“恋爱的狮子和农夫”的具体修辞结构解释
经过对该语篇的篇位切分和结构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0是整个语篇的核心篇位,清晰表达出了该寓言的寓意,“有些人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原来恐惧他们的人击败了”。篇位1-9与10是综述关系,1-9是故事的叙述,通过故事来警醒人们,让人们有所觉悟,对该寓意有所体会。
篇位1-9的核心是1-2,提出了矛盾,狮子向农夫的女儿求婚,而农夫并不想把女儿嫁给他,不过他不敢拒绝狮子。故事由此展开。篇位1与2之间是阐述关系,通过两句话的描述,故事的开篇便跃然纸上。
篇位3-9解决了1-2提出的矛盾,与1-2是解答关系。其中8-9是核心,交代这一矛盾冲突的结局,狮子求婚不成,反遭毒打,并被捆绑。
篇位3-7是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与8-9是愿意性原因关系。其中7是核心。说明狮子利令智昏,色迷心窍,很轻易地接受了农夫的要求,中了计,从而导致了失败。
篇位3-6是对付狮子的过程,与7是使能关系,农夫使用一计,使得狮子丧失了威慑别人的利爪和牙齿。其中3是核心,指出农夫急中生智,心生一计,来应对狮子。
篇位4-6是该计谋的具体内容,与3是阐述关系。其中,4与5-6是让步关系,篇位5与6之间是对照关系。狮子再次来请求农夫时,他便说,他认为狮子娶自己的女儿很适合,但狮子必须先拔去牙齿,剁掉爪子,否则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因为姑娘惧怕这些东西。
以上是对该寓言的RST分析。分析显示,寓言为了说明一定的寓意10,开篇提出矛盾1-2,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3-9,更好地把寓意传达给了人们。
结语
从对“恋爱的狮子和农夫”的修辞结构解释中,我们可以试着总结出,伊索寓言有一个通用的结构,那便是“提出矛盾-应对策略-解决矛盾-得出结论”。开篇的矛盾可以让读者期待下文,同时思索解决的办法。应对策略可以满足读者的期待,同时引起读者的下一个疑问:该办法是否有效?通过解决矛盾,得出一定让人深思的结论,即阐明寓意,可以让读者长时间回味。
本文采用RST理论对一则寓言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始终以目的、效果等要素为中心,说明这些效果是如何通过语篇得以实现的。RST是一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理论,它的描写范围仍局限于非对话体的书面语篇,对口语体,对话体语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还有,目前RST分析的文字说明仍比较繁琐,占用篇幅过大,有待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语
参考文献
[1]Brown, G.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Canlbridge: CUP,1983.
[2]陈中华,邱国旺. 修辞结构理论与修辞结构分析评价[J]. 外语研究, 1997(3):21-24.
[3]戴炜华,薛雁. 修辞体裁分析和修辞结构论[J]. 外语教学, 2004(3):42-46.
[4]董敏.一篇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的修辞结构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21-25.
[5]刘世铸,张征. 修辞结构理论与RST工具[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4):23-26.
[6]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价(上)[J]. 国外语言学, 1994 (4):24-27.
[7]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价(下)[J]. 国外语言学, 1995(2):34-38.
[8]徐纠纠.Webster, J.J. 复句研究及修辞结构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17-23.
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 《伊索寓言》 语篇结构 修辞结构
引言
“修辞结构理论”,简称“RST理论”,由美国学者曼和桑普森等首创于1983年,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它着眼于分析语篇的连接性和完整性,从而解释作者的交流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的。
自诞生以来,该理论在计算机语篇生成和自然语篇的分析和描写两个主要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拓展其适用的领域。修辞结构理论被用来分析各种语篇的结构模式,解释汉语复句和句群,分析各类体裁文章的区别,以及指导它们的写作。语篇的标注研究便是基于该理论而进行的。研究发现,作者的交际意图与决定语篇元功能的情景语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情景语境与语篇的修辞结构之间也存在一种功能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一、修辞结构理论
韩礼德和哈桑指出将一个完整语篇与无关联的句子组合区分开来的是语篇组织,而语篇组织主要受衔接与语域的制约,衔接即为意义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美国功能语言学家提出修辞结构理论,解决了语篇关系的本体论,语篇关系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对应问题等,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语篇理论。
修辞结构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句际关系,旨在描述使语篇成为人类交际有效的和可理解的工具的功能和结构。该理论认为,完整和连贯的语篇中存在各种语义关系,并将之定义为修辞关系,即语篇关系。这些语篇关系大多具有不对称的语义特征。这种不对称性被定义为核心结构关系和辅助结构关系。语篇关系的核心部分表达作者的意图,离开了辅助部分,该关联所表示的语义意义不受影响;反之影响语篇关系所表达的语义。RST理论命名和定义了20多种结构关系,因为修辞结构具有相对开放性的特点,RST理论所提供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常见的结构关系有:环境关系、目的关系、解答关系、对照关系、阐述关系、让步关系、背景关系、条件关系、使能关系、析取关系、动机关系、解释关系、证据关系、评价关系、证明关系、重述关系、综述关系、序列关系、对比关系、非意愿性原因关系、非意愿性结果关系、意愿性结果关系、意愿性原因关系等。
修辞结构理论描写语篇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些大小不一的部分称为结构段。各个部分由定义的语篇关系连接组成更大的部分,以此类推,直至组成完整的语篇。语篇关系分为单核关系和多核关系。单核关系包含核心结构段和辅助结构段,多核关系各结构段之间是并列关系。RST理论认为语篇中大量存在的为单核关系。
作为该理论的核心,语篇关系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标志。该理论认为这些语篇关系可以用来分析除了英语诗歌和法律语篇之外的几乎所有英语语篇。这些关系不仅考虑句子意义,而且考虑作者的交际意图。下面本文就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分析模式对一则伊索寓言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一则伊索寓言的修辞结构描述与阐释
(一)伊索寓言及“恋爱的狮子和农夫”
《伊索寓言》原是在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后来被搜集在一起,并加入了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故事,都归在公元前六世纪一个聪明的奴隶伊索的名下,共收故事约350篇。《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篇选用其中的一则“恋爱的狮子与农夫”。这故事说明,有些人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原来恐惧他们的人击败了。本文通过分析这则寓言故事来说明语篇的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寓意服务的。
(二)“恋爱的狮子和农夫”的修辞结构描述
1.篇位切分
进行RST分析的第一步是将整个语篇切分为若干篇位。篇位根据需要可大可小,曼和桑普森以小句作为基本篇位,所不同的是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及限制性定语从句被视为其主句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篇位。更大的篇位单位可能有助于分析较大语篇的整体结构。该语篇的篇位切分为:
篇位1 狮子爱上了农夫的女儿,向她求婚。
篇位2 农夫不忍将女儿许配给狮子,但又惧怕狮子,一时无法拒绝。
篇位3 于是他急中生智,心生一计。
篇位4 狮子再次来请求农夫时,他便说,他认为狮子娶自己的女儿很适合。
篇位5 但狮子必须先拔去牙齿,剁掉爪子。
篇位6 否则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因为女儿惧怕这些东西。
篇位7 狮子利令智昏,色迷心窍,很轻易地接受了农夫的要求。
篇位8 从此,那农夫就瞧不起狮子,毫不惧怕他。
篇位9 狮子再来时,农夫就用棍子打他,把他绑起来。
篇位10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原来恐惧他们的人击败了。
2.确定结构段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定结构段。方法可以是自上而下,也可以是自下而上,或两者兼用。在判定两个结构段之间的关系时,分析者在每一步都要考虑关系定义运用得是否合情合理。经分析,该寓言的首层结构RST关系为:篇位1-9与10是综述关系。 3.“恋爱的狮子和农夫”的具体修辞结构解释
经过对该语篇的篇位切分和结构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0是整个语篇的核心篇位,清晰表达出了该寓言的寓意,“有些人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原来恐惧他们的人击败了”。篇位1-9与10是综述关系,1-9是故事的叙述,通过故事来警醒人们,让人们有所觉悟,对该寓意有所体会。
篇位1-9的核心是1-2,提出了矛盾,狮子向农夫的女儿求婚,而农夫并不想把女儿嫁给他,不过他不敢拒绝狮子。故事由此展开。篇位1与2之间是阐述关系,通过两句话的描述,故事的开篇便跃然纸上。
篇位3-9解决了1-2提出的矛盾,与1-2是解答关系。其中8-9是核心,交代这一矛盾冲突的结局,狮子求婚不成,反遭毒打,并被捆绑。
篇位3-7是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与8-9是愿意性原因关系。其中7是核心。说明狮子利令智昏,色迷心窍,很轻易地接受了农夫的要求,中了计,从而导致了失败。
篇位3-6是对付狮子的过程,与7是使能关系,农夫使用一计,使得狮子丧失了威慑别人的利爪和牙齿。其中3是核心,指出农夫急中生智,心生一计,来应对狮子。
篇位4-6是该计谋的具体内容,与3是阐述关系。其中,4与5-6是让步关系,篇位5与6之间是对照关系。狮子再次来请求农夫时,他便说,他认为狮子娶自己的女儿很适合,但狮子必须先拔去牙齿,剁掉爪子,否则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因为姑娘惧怕这些东西。
以上是对该寓言的RST分析。分析显示,寓言为了说明一定的寓意10,开篇提出矛盾1-2,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3-9,更好地把寓意传达给了人们。
结语
从对“恋爱的狮子和农夫”的修辞结构解释中,我们可以试着总结出,伊索寓言有一个通用的结构,那便是“提出矛盾-应对策略-解决矛盾-得出结论”。开篇的矛盾可以让读者期待下文,同时思索解决的办法。应对策略可以满足读者的期待,同时引起读者的下一个疑问:该办法是否有效?通过解决矛盾,得出一定让人深思的结论,即阐明寓意,可以让读者长时间回味。
本文采用RST理论对一则寓言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始终以目的、效果等要素为中心,说明这些效果是如何通过语篇得以实现的。RST是一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理论,它的描写范围仍局限于非对话体的书面语篇,对口语体,对话体语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还有,目前RST分析的文字说明仍比较繁琐,占用篇幅过大,有待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语
参考文献
[1]Brown, G.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Canlbridge: CUP,1983.
[2]陈中华,邱国旺. 修辞结构理论与修辞结构分析评价[J]. 外语研究, 1997(3):21-24.
[3]戴炜华,薛雁. 修辞体裁分析和修辞结构论[J]. 外语教学, 2004(3):42-46.
[4]董敏.一篇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的修辞结构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21-25.
[5]刘世铸,张征. 修辞结构理论与RST工具[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4):23-26.
[6]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价(上)[J]. 国外语言学, 1994 (4):24-27.
[7]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价(下)[J]. 国外语言学, 1995(2):34-38.
[8]徐纠纠.Webster, J.J. 复句研究及修辞结构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