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方法,则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正确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掌握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则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能促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老师首先复习直角,然后用直角引出锐角、钝角,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用直角器和锐角、钝角进行比较,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这样就初步建立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掌握所要学习的新知识。
  2、巩固概念时的比较。学生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3、应用、深化理解概念时的比较。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概念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应用题教学中的比较。
  应用题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形式叙述一些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并能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周围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和掌握解题方法。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因而它的数量关系也比较复杂,必须通过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才能解答。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如同简单应用题中所分析的那样,解答每一个问题必须具备两条件,把复杂关系变成简单的关系,这样就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应用题“多变”,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等,例如给出了“男工364人”和“女工91人”两个已知条件,先求一共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自己想,有了已知条件,还可以求出什么。接着又要求学生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调换,看看能形成什么的应用题,这样,就把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这三个数量通过一组三式的变化练习,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运算来解答。这样,通过比较,即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比较。
  空间与图形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了解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图形进行变换,确定物体的位置,测量、识图、作用、计算等技能,此部分内容较多,也较杂,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学起来很容易混淆,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把它们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整理比较,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了。
  1、线段、直线、射线的比较。这些常用的线,它们在定义上都有一些近似的地方,在教学中紧抓住它们的特征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归纳和记忆。如:两端点连一条线段;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都与端点有关,通过这样的比较对比,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记忆就更牢固。
  2、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计算的比较。平面图形的特征与平面图形的周长有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上准确地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知识的迁移,然后归类比较,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运用更灵活简便。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的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即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只要有一个内角是直角,那么这个图形即是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只要有一组对边平行,那么这个图形即是梯形。在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上它们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求四条边的总和,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长方形的周长是2条长和2条宽的总和,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也是四条边的总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认识就更清晰了,运用这些知识就更灵活了,也提高了对一些易混淆的问题的认识、判断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开展德育和心理沟通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针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学进行探究,要求班主任强化引導,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从生活学习点滴出发加强沟通交流,全面推动德育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心理沟通   德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社会方面针对个体进行政治方面、思想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塑造个体的德育观和价值观,推动崇
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公立医院职工是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主力军,对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公立医院职工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效率。随着公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生自由执业逐步放开、社会办医及互联网医院迅速崛起,公立医院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职工满意度密切相关。客观全面的公立医院职工满意度评价指标是获取职工满意度状况的前提。本研究
关键词: 和谐 恰当问题 潜能 合作 体验  内容摘要: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用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智力潜能,增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品味教学成果的同时,了解探究化学知识的真谛,使探究式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同时,走进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化学课要从学生和社会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
摘 要:农村安全饮水供水设备同其他设备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它的运转必须满足于长时间和高负荷这两个要求。所以,供水设备有必要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然而,一些供水设备的不断修复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而且已修复的可能达不到原有供水设备的标准,不能弥补因技术进步造成的设备的过度损耗。这将阻碍了供水技术的进步,达不到安全饮水供水设备快速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安全饮水供水设备的发展,其次提出了供水設备存在
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与农村居民关系最密切的基层医疗单位,进一步推进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程,不断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予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及统计学方法综合采集研究所需资料,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选取重庆市奉节县具有区域代表性的6个乡镇及所辖80个村卫生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乡镇卫生院、村
初中班主任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需要承担很大的德育责任,德育工作也是其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通过对部分初中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德育工作的开展会受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走进生活、唤起生活、回归生活,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亲切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形象性、直观性与趣味性,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接轨。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 元素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做”数学在数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
教师基本素养,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表达能力。简言之,即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正确,要通俗,要简炼,要有感染力,说到这方面的能力,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大家知道,提问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四个条件:一是问题必须与数学思维有关,揭示教材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