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伦敦的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几年前从滑铁卢区搬到了切尔西区。新的埸地比之前更为现代、明亮、实用,除了方便储藏艺术狂热爱好者——萨奇购买的艺术品外,展埸空间也更加便于举办大型展览。最近,在萨奇画廊举办的展览是《物件形态的到来:新雕塑》(The Shape of Things toCome-New Sculpture),此次展览以雕塑为主题,集合了20位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展期为5月27日到10月16日。克里斯·马丁(Kris Martin)一组八件的石头雕塑群《巅峰》(Summit)(2009)被放置在画廊一楼的一号展厅,欢迎观众的光临。一踏进展厅,首先让人想到难道这些形状随意、一看就是没有经过雕琢的石头就是作品?但其实,这组远看只是一堆极为普通石头的作品,实在需要观众细心的观察与足够的耐性才能发现其巧妙之处:每块石头的顶部都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十字架。马丁以十字架作为一种“征服”的象征,而石头就变成了一座被人类征服的高峰,两者构成了一个“迷你”的世界,而观众仿佛身处这个空间以外,窥视着当中的生态。马丁在此所表达的“征服”不只是人类征服广大凛然的大自然,也象征了一个文明征服其他文明和死亡可以征服一切。而对于“征服”,马丁也有自己的哲学理念:“顶峰唯有当你还没有达到它的时候才是好的。但是,一旦你到达那里,可能性就一去不复返了。‘梦想’是让人们前行的东西。”作为雕塑,《巅峰》的创作手法比较简单,是概念主导的作品,虽没有令人惊讶的雕塑技巧,却传递着信念与诗意。拐进同样位于一楼的5号展厅,目光不禁被两只似乎是马一样的雕塑吸引,它们是柏林·德·帕尔克尔(Be rlindeDe Bruyckere)的作品《K36》(黑马The Black Horse)(2003)和《K21》(2006)。这些以真实的马皮制作、里面由聚氨酯泡沫支撑的作品没有眼睛,脸部也被尽量隐藏起来,身体被无奈地扭曲,呈现出一个个令人不安的、结构重新配置的动物身体。以动物标本做为艺术的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潮流中已经出现了20多年,当中最为人所认识的是同样得到萨奇青睐的YBA(Young British Artist青年英国艺术家)一员达明·赫斯特(Damien Hi rst)。他所创作以鲨鱼、牛和羊等标本为主要材料的作品使其声名大噪。不过与赫斯特不同的是,帕尔克尔刻意将动物的肢体作不自然扭曲的展示,使标本的形态抽象化。没有眼睛、没有马蹄、全身布满刻意强调的缝合线,仔细观察后标本的“生物性”渐渐被如布偶般的“物料感”取代,观众对于面对一躯失去生命的尸体的恐惧感亦慢慢消失。
步入位于三楼的12号展厅,您会看到戴维·巴彻勒(David Batchelor)的作品。巴彻勒喜欢用在伦敦街头搜集、捡拾的现成品,再将其掏空、堆放以赋予了新生命。在他的作品一致地表达现代生活物质过盛的问题,和人们对于工厂废料、生活废弃品或破碎的家庭用品所有的潜伏的熟悉感。这个《布里克巷混音一》(BrickLane Remix 1)是一件2003年创作的雕塑性装置作品,它是由废置的颜色鲜艳的灯箱与荧光灯组合而成。巴彻勒表示希望透过作品表现形态与物质性色彩之间的张力,并希望观众欣赏作品时第一眼看到的不是作为对象的灯箱,而是一组鲜艳的色彩。的确,当观察从上一个灯光明亮的展厅转到巴彻勒作品所在的展埸,目光很容易被这件在黑暗中发出七彩灯光的作品吸引,可是似乎如此以外就没有什么特别,而且这件差不多在10年前创作的雕塑,比起其他很多萨奇的收藏品来说算是旧的。另外一件巴彻勒的作品是《帕拉支柱七》(Parapillar7,2006),这是一根高两米多、插满彩色塑料家居用品的柱子。作品的色彩非常鲜艳讨好,可是以现成品(Readymade)与生活废弃品作为主要物料,再加工将其形态转变是从达达主义(Dadaism)开始至今风行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概念,如今只是将现成品搜集再将其简单地排列似乎已无法满足观众了。
分布在14个展厅的20位艺术家的展品不论在主题或物料使用上都各俱风格,如果观众抱着一个欣赏雕塑多样性的心态去参观,大概会如愿已偿。但如果是对当代雕塑有一定认识的爱好者,参观这次的“新雕塑”展览可能会略感失望,因为会发现这个以“新”为卖点的雕塑展所展出的大部份作品,无论是以创作年份或是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来说都算不上“新”,只有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成功从已有的概念出发,创出独特的风格。
步入位于三楼的12号展厅,您会看到戴维·巴彻勒(David Batchelor)的作品。巴彻勒喜欢用在伦敦街头搜集、捡拾的现成品,再将其掏空、堆放以赋予了新生命。在他的作品一致地表达现代生活物质过盛的问题,和人们对于工厂废料、生活废弃品或破碎的家庭用品所有的潜伏的熟悉感。这个《布里克巷混音一》(BrickLane Remix 1)是一件2003年创作的雕塑性装置作品,它是由废置的颜色鲜艳的灯箱与荧光灯组合而成。巴彻勒表示希望透过作品表现形态与物质性色彩之间的张力,并希望观众欣赏作品时第一眼看到的不是作为对象的灯箱,而是一组鲜艳的色彩。的确,当观察从上一个灯光明亮的展厅转到巴彻勒作品所在的展埸,目光很容易被这件在黑暗中发出七彩灯光的作品吸引,可是似乎如此以外就没有什么特别,而且这件差不多在10年前创作的雕塑,比起其他很多萨奇的收藏品来说算是旧的。另外一件巴彻勒的作品是《帕拉支柱七》(Parapillar7,2006),这是一根高两米多、插满彩色塑料家居用品的柱子。作品的色彩非常鲜艳讨好,可是以现成品(Readymade)与生活废弃品作为主要物料,再加工将其形态转变是从达达主义(Dadaism)开始至今风行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概念,如今只是将现成品搜集再将其简单地排列似乎已无法满足观众了。
分布在14个展厅的20位艺术家的展品不论在主题或物料使用上都各俱风格,如果观众抱着一个欣赏雕塑多样性的心态去参观,大概会如愿已偿。但如果是对当代雕塑有一定认识的爱好者,参观这次的“新雕塑”展览可能会略感失望,因为会发现这个以“新”为卖点的雕塑展所展出的大部份作品,无论是以创作年份或是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来说都算不上“新”,只有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成功从已有的概念出发,创出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