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于1930年创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并享有崇高声望。作为一个私立的、独立的、非营利的科学研究实体,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秉承小而精的发展原则,不仅汇聚了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而且使他们快乐,即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优厚的经济待遇。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研究模式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我国高等研究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高等研究 发展理念 研究模式
美国东海岸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是一个古朴宁静的小镇,因为有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而闻名遐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立于1930年。1933年起,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哥德尔(Kurt Godel)、赫尔曼·魏尔(Hermann Weyl)、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等相继汇聚于此,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学术圣地以及世界的科学中心。迄今,这里已诞生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部4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中,有34位是该院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另外还有众多沃尔夫奖和麦克阿瑟奖获得者[1]。作为学者们的“天堂乐园”,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并享有崇高声望,对世界各地的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的中国,几乎每一位世界级的数学或理论物理领域的大师(如陈省身、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等)都与这所研究院有过密切的联系[2]。
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发展理念和研究模式的启发,1997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随后,我国大学开始逐步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如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1999年)、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2005年)、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2005年)、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2006年)、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06年)、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2006年)、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2007年),特别是2008年,先后成立了中国高等研究院(位于中央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深圳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大学内部专门成立高等研究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最新进展。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全世界一百多所类似的研究机构中,学术地位最为显要,独领风骚且别具一格。全面介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研究模式,并对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高等研究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立及其发展理念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Princeton)是世界上成立时间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高等研究院,由新泽西州的慈善家路易斯·班伯格(Louis Bamberger)兄妹捐资创立。他们原本希望建立一所医疗学校,但在教育家、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建议下,决定捐助500万美元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附近创建一所“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的纯理论研究的柏拉图式的学院。一开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以弥补现代大学学科建制的不足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一学术研究建制推进的正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所不能充分保证的、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学科为分界的基础性、前沿性的高等研究。[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其定位中明确指出:“研究院致力于鼓励和支持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即有助于产生新知识的原创性,常常是纯理论的思想,它将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① [4] 始终致力于纯粹的科学探究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最大特点。这种“纯粹性”摒弃了一切功利性的服务职能,它不承担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职能,只做纯粹的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它致力于“无涉利益的知识探寻”(the disinterested pursuit of knowledge)[5]。
作为院长,弗莱克斯纳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筹划研究院研究什么,要想做世界顶尖的学术研究,研究方向必须有所取舍。他的原则是:先要物色卓越的人才,然后发展他们擅长的学科,而不是先决定发展什么学科,才去找人[6]。他到欧洲物色顶尖学者,请来了爱因斯坦,就发展理论物理;请来了冯·诺依曼和赫尔曼·魏尔,就发展理论数学;请来了研究欧洲艺术史的权威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就发展欧洲艺术史[7]。“人才第一”的发展战略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功的首要条件,这种思路深深影响着后续成立的其他高等研究机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谈到,1997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创时,“要往什么方向走,要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这方面真正第一流的人才来,假如能找到真正第一流的几个人愿意来的话,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发展。”[8]
二、组织结构及研究模式
尽管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和新泽西州立的罗格斯大学及周边的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在1939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公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前,一直借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办公室,机构的主要成员如冯·诺依曼、范布伦也来自数学系,但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并没有隶属关系,而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实体。
1. 组织结构及其成员
高等研究院最初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后来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领域。高等研究院现有4个学部(school):历史学部(School of Historical Studies,含人文研究)、数学学部(School of Mathematics)、自然科学学部(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s)和社会科学学部(School of Social Science)。这一格局是1973年社会科学部成立时才最终得以确立的。这期间围绕各学部名称和建制有过无数争论、试验甚至冲突[9]。1949年,原政治经济学部(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与人文学部(School of Humanistic Studies)合并并更名为历史学部;科学学部历经痛苦之后一分为二,成为数学学部和自然科学学部。除了学部,研究院还专门设置了一些特别研究项目(Special Programs),主要包括交叉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驻院艺术家项目(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女性与数学项目(Program for Women in Mathematics)、科学行动团队(Science Initiative Group)等。创立至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已产生8位院长。现任院长彼得·戈达德(Peter Goddard)为英国数学物理专家,197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以弦理论(String Theory)的研究著名,1997年与戴维·奥利弗共同获得狄拉克奖章。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创立以来,秉承小而精的原则,各学部只设立极少数的终身教授职位。2008年终身教授共有27位(4位女性),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分别有7、8、8、3位终身教授,另外还有1位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项目。[10]不管研究的领域是什么,也不论什么立场,凡能够被高等研究院聘为终身教授,即使不是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巨星,肯定也是功成名就、独当一面的杰出人才[11]。这一永久性的终身教授职位,并不只是为“20或25个天资过人的人物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更是要建立和维持一种令学术能在其中得到发展和繁荣的智识环境。[12]
弗莱克斯纳认为:“研究人员自己在研究的长征途中,有时候需要停住脚歇一歇,回顾一下来时的路,展望一下前途,看看四周,就像人在旅途中,到路边的凉亭里歇一口气,看看我们走的方向怎么样,与同伴说说话,看看前途风景如何,问问岔道的风景如何。”[13]1974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客座研究员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AMIAS)[14],面向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和学者提供一个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并使之全力研究的机会。年轻学者有机会接触到极负盛名的科学家并参与最前沿的研究工作,激发学术兴趣从而确定是否终生以学术为业;资深学者在这里不仅能接触最新的研究方向,还可以暂时摆脱教务和一应俗务,聚精会神地研究或著述。[15][16]这一研究模式的确立使其在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纯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来讲,这样的机会弥足珍贵。[17]
通过申请或者邀请,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10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约190名学者从1 50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这里的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他们是各学部教授精心挑选的,只有出类拔萃的精英才能入选。以社会科学学部为例,2007年接受20名客座研究员(186名申请者)、9名访问学者和2名助理研究员。遴选从不考虑申请者的种族、信仰与性别,唯一的标准就是研究的才能。[18]当然,各学部的具体遴选标准与访问时间也不尽相同。数学与物理两科人数较多,研究年限较长,长的可达三五年;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访问时间通常为一学年,短的不超过一学期。AMIAS成立至今,接纳的客座研究员有五千之众,来自五十多个国家,这颇能说明高等研究院的开放性、国际性和流动性。
2. 研究模式:研究与交流
正如弗莱克斯纳当初设想的那样,高等研究院由成熟而自立的学者组成,大家独立从事各自的研究,没有正式的指导,无需汇报,更没有考核。成员之间并不熟悉,许多人在餐厅相邻而坐,却可能“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是大家性格孤傲封闭,而是不同专业之间沟通不易,而且大家也太忙。[19]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到处是可以讨论问题的空间,到处都有咖啡可以饮用。演讲厅和讨论室的多面墙壁甚至都改成落地的黑板,为讨论时的书写沟通提供方便。对个体来讲,研究与交流随时随地可以展开。集体性的学术活动数量较多但相当随意,都是自愿参加。以社会科学学部为例,各种交流形式中稍显正式的有午间报告(Thursday Luncheon Seminar)、双周讨论会(Biweekly Seminar)。午间报告通常定在每周四十二点到十四点,主讲者一般是学部的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题目自选,事先公告,听者主要是本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对该题目感兴趣的人。报告厅与餐厅相连,大家可以一面进餐,一面听讲。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形形色色的听众,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主讲者全力以赴,精心准备,有的甚至事先邀请其他同事听其试讲,足见报告在大家心中的分量。[20]与每人一轮的午间报告不同,双周讨论会的主题由学部教授事先拟定并确定为全年的议题重点,如2009-2010年主题为教育、学校与国家(Education,Schools and the State),参加者仅限本学部学者,不对外公开,报告人事先把报告材料发给每位参加者,报告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讨论[21]。这种关起门来的讨论,规模小,形式更加灵活,有助于讨论的深入。遇到敏感的话题,大家各执一端,针锋相对,这种场面是在“午间报告”见不到的。各学部的集体学术活动大体就这些,不过,其他学部人数更多、专业更细,学术活动更多是按照专业来组织,日常交流也多在专业小群体内进行。此外,每学期全院范围内还有系列讲座,主讲人通常是院内教授团的成员,这种讲座也向社会开放。[22]
三、资金保障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一个私立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科学研究实体,创立和发展需要有稳定且相当雄厚的资金予以保障。以财富而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可以说十分富有。[23]2007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资产总额超过7.69亿美元,拥有八座办公大楼和一个图书馆。[24]这些财富中大约75%源于个人捐助和私人基金会捐赠。此外,研究院还接受来自联邦政府,包括国防部、能源部、国家健康中心、国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基金和国家安全局等政府机构的捐款和以科研项目形式提供的资助,新泽西州政府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理论计算科学和IAS/PCMI数学创新计划的研究工作。有些客座研究员也带来国外基金会和政府的资助。[25]尽管高等研究院的资金主要源于个人捐助和政府资助,但其研究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和项目资助方意志的制约,从而保证学术的纯洁性和自主性。这一点对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四、成功的关键:汇聚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研究的学术大师并使得他们快乐
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流行一句话“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大意是“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延聘一流人才不易,使他们快乐更不容易。“快乐”的内涵是要创造一个安心、舒心、醉心的,能最大限度发挥天赋才能的研究环境。基础的理论研究通常基于个体的天分和好奇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汇聚了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这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是“使得他们快乐”,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吸引、留住并用好这些奇才异士。
1. 汇聚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号称“聪明王国”,创立伊始,就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哥廷根,是学界心目中的学术圣地。尽管弗莱克斯纳给大师们许诺优厚的待遇并保证绝对的学术自由和人格独立,但招募工作并不顺利。这个时候,希特勒开始了独裁统治,纳粹德国开始疯狂排挤犹太人。在这样的背景下,54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德国,由于他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美国各大学纷纷向他伸手,而他最终选择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再未离开。同年,奥地利逻辑学神童哥德尔和德国数学巨星赫尔曼·魏尔也来到这里。魏尔在接受邀请时提出,研究院同样要为比较年轻的学者打开大门,不要只盯着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于是,刚满30岁的冯·诺伊曼获得聘请,成为研究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当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来自欧洲,其中相当一批是流亡的犹太科学家。[26]
2. 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优厚的经济待遇
基础性的高等研究通常基于科学家们自觉的求真精神,只有摆脱眼前利益的影响,在自由无限制的环境中全神贯注地探索才能产生重大理论成果。这里恰好提供了宽松与包容的学术氛围及优厚的经济待遇。研究人员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的压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得到了充分保障,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研究院没有学术委员会,不招收研究生、不授予学位、教授没有授课与开办讲座的教学任务。
第二,研究者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完全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学术爱好,天马行空地思考生命、宇宙及其他一切命题,而不受世俗事物的牵绊和束缚。思考就是唯一的使命,不论是哪个方向,也不管耗费多少时间。每天下午3时,美味的点心、香醇的葡萄酒和清香的热茶还会准时放松他们的大脑。[27]1979年陈景润应邀来此做访问研究,“这是他一生最为惬意的时节”、“这里藏书极为丰富,世界各地的数学研究的资料、信息,更是让行家们为之倾倒,通晓英语的陈景润犹如进入神话中的‘太阳岛’,发现遍地皆是珍奇,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钟的时间都留住,用于学习和研究。”[28] 迈克尔·瓦尔泽(Michael Walzer)教授是当代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长达27年,2007年72岁时退休。他说:“一旦你来到这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生命中想做的事情。我们是一群拥有超级自由的特权阶级。没有人监管你、干涉你。没有人去判断你的所作所为的价值。这里的生活无与伦比的美妙。这是一个绝对解放思想的好地方。”说这番话时,他正身穿运动服悠闲地坐在充满阳光的舒适的办公室里,享受着这片“知识分子的净土”为他带来的安逸。[29]
第三,为研究人员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杨振宁曾以自己为例谈到,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这17年是我一生中研究工作做得最成功的时期”[30]。“我那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整天做的就是研究工作,既不用上街去买菜,也不用因为孩子病了去医院挂号,所有这些问题,收入不够所带来的烦扰我都没有。”[31] 2007-2008年,哈佛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约为18万美元[32],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每年拿不少于25万美元的薪酬[33]。即便是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不仅不需缴纳任何学费和杂费,还可免费使用这里提供的办公室、图书馆、餐厅、宿舍及一些秘书服务,并享受约6.5万美元每学年的研究津贴,资深研究者的薪金更高。[34]因此,有人把研究院的英文简称IAS解释为“Institute for Advanced Salary”(提供丰厚薪金的机构),也是非常贴切的。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立至今,以其在基础研究中的卓越表现有力推进了美国科学快速发展并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作为高等研究机构中最典型的代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所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的“天堂乐园”,并且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始终致力于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汇聚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并使他们快乐则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15][17][18][24][34]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nual Report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6-2007[EB/OL].http://www.ias.edu/about/publications/annual-report.
[2] 邹恒甫.感言中国高等教育[J].西部论丛,2008(5).
[3][5] 邓正来. 高等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邓正来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08-12-27.
[4]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Mission and History[EB/OL].http://www.ias.edu/about/mission-and-history.
[6][26] 王则柯.人才优先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立[J].书城,2000(4).
[7][8][31] 杨振宁.中国大学教育的成绩不能抹杀[EB/OL].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157624.
[9][11][16][19][20][22] 梁治平.学人社会[J].读书,2002(3).
[10]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Faculty and Emeriti.http://www.ias.edu/about/faculty-and-emeriti.
[12] Clifford Geertz.After the Fac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6.
[13][23] 许倬云.作为文化先锋营的高等研究院——许倬云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的讲演[N].文汇报,2008-7-27.
[14] Association of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MIAS) [EB/OL].http://www.ias.edu/about/amias.
[21]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Announcement [EB/OL]. http://www.sss.ias.edu/announcements.
[25]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FAQs:Is the Institute Supported by Public Funds[EB/OL]. http://www.ias.edu/about/faqs.
[28] 沈世豪.陈景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114-115.
[27][29][33] 学者“天堂”:美国高等研究院[N].广州日报,2006-1-1.
[30] 杨振宁.我的生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2] The Chronicle:AAUP Faculty Salary Survey[EB/OL]. http://chronicle.com/stats.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邓明茜
[关键词]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高等研究 发展理念 研究模式
美国东海岸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是一个古朴宁静的小镇,因为有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而闻名遐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立于1930年。1933年起,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哥德尔(Kurt Godel)、赫尔曼·魏尔(Hermann Weyl)、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等相继汇聚于此,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学术圣地以及世界的科学中心。迄今,这里已诞生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部4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中,有34位是该院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另外还有众多沃尔夫奖和麦克阿瑟奖获得者[1]。作为学者们的“天堂乐园”,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并享有崇高声望,对世界各地的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的中国,几乎每一位世界级的数学或理论物理领域的大师(如陈省身、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等)都与这所研究院有过密切的联系[2]。
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发展理念和研究模式的启发,1997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随后,我国大学开始逐步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如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1999年)、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2005年)、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2005年)、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2006年)、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06年)、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2006年)、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2007年),特别是2008年,先后成立了中国高等研究院(位于中央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深圳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大学内部专门成立高等研究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最新进展。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全世界一百多所类似的研究机构中,学术地位最为显要,独领风骚且别具一格。全面介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研究模式,并对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高等研究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立及其发展理念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Princeton)是世界上成立时间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高等研究院,由新泽西州的慈善家路易斯·班伯格(Louis Bamberger)兄妹捐资创立。他们原本希望建立一所医疗学校,但在教育家、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建议下,决定捐助500万美元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附近创建一所“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的纯理论研究的柏拉图式的学院。一开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以弥补现代大学学科建制的不足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一学术研究建制推进的正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所不能充分保证的、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学科为分界的基础性、前沿性的高等研究。[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其定位中明确指出:“研究院致力于鼓励和支持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即有助于产生新知识的原创性,常常是纯理论的思想,它将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① [4] 始终致力于纯粹的科学探究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最大特点。这种“纯粹性”摒弃了一切功利性的服务职能,它不承担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职能,只做纯粹的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它致力于“无涉利益的知识探寻”(the disinterested pursuit of knowledge)[5]。
作为院长,弗莱克斯纳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筹划研究院研究什么,要想做世界顶尖的学术研究,研究方向必须有所取舍。他的原则是:先要物色卓越的人才,然后发展他们擅长的学科,而不是先决定发展什么学科,才去找人[6]。他到欧洲物色顶尖学者,请来了爱因斯坦,就发展理论物理;请来了冯·诺依曼和赫尔曼·魏尔,就发展理论数学;请来了研究欧洲艺术史的权威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就发展欧洲艺术史[7]。“人才第一”的发展战略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功的首要条件,这种思路深深影响着后续成立的其他高等研究机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谈到,1997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创时,“要往什么方向走,要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这方面真正第一流的人才来,假如能找到真正第一流的几个人愿意来的话,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发展。”[8]
二、组织结构及研究模式
尽管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和新泽西州立的罗格斯大学及周边的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在1939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公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前,一直借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办公室,机构的主要成员如冯·诺依曼、范布伦也来自数学系,但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并没有隶属关系,而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实体。
1. 组织结构及其成员
高等研究院最初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后来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领域。高等研究院现有4个学部(school):历史学部(School of Historical Studies,含人文研究)、数学学部(School of Mathematics)、自然科学学部(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s)和社会科学学部(School of Social Science)。这一格局是1973年社会科学部成立时才最终得以确立的。这期间围绕各学部名称和建制有过无数争论、试验甚至冲突[9]。1949年,原政治经济学部(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与人文学部(School of Humanistic Studies)合并并更名为历史学部;科学学部历经痛苦之后一分为二,成为数学学部和自然科学学部。除了学部,研究院还专门设置了一些特别研究项目(Special Programs),主要包括交叉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驻院艺术家项目(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女性与数学项目(Program for Women in Mathematics)、科学行动团队(Science Initiative Group)等。创立至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已产生8位院长。现任院长彼得·戈达德(Peter Goddard)为英国数学物理专家,197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以弦理论(String Theory)的研究著名,1997年与戴维·奥利弗共同获得狄拉克奖章。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创立以来,秉承小而精的原则,各学部只设立极少数的终身教授职位。2008年终身教授共有27位(4位女性),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分别有7、8、8、3位终身教授,另外还有1位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项目。[10]不管研究的领域是什么,也不论什么立场,凡能够被高等研究院聘为终身教授,即使不是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巨星,肯定也是功成名就、独当一面的杰出人才[11]。这一永久性的终身教授职位,并不只是为“20或25个天资过人的人物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更是要建立和维持一种令学术能在其中得到发展和繁荣的智识环境。[12]
弗莱克斯纳认为:“研究人员自己在研究的长征途中,有时候需要停住脚歇一歇,回顾一下来时的路,展望一下前途,看看四周,就像人在旅途中,到路边的凉亭里歇一口气,看看我们走的方向怎么样,与同伴说说话,看看前途风景如何,问问岔道的风景如何。”[13]1974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客座研究员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AMIAS)[14],面向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和学者提供一个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并使之全力研究的机会。年轻学者有机会接触到极负盛名的科学家并参与最前沿的研究工作,激发学术兴趣从而确定是否终生以学术为业;资深学者在这里不仅能接触最新的研究方向,还可以暂时摆脱教务和一应俗务,聚精会神地研究或著述。[15][16]这一研究模式的确立使其在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纯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来讲,这样的机会弥足珍贵。[17]
通过申请或者邀请,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10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约190名学者从1 50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这里的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他们是各学部教授精心挑选的,只有出类拔萃的精英才能入选。以社会科学学部为例,2007年接受20名客座研究员(186名申请者)、9名访问学者和2名助理研究员。遴选从不考虑申请者的种族、信仰与性别,唯一的标准就是研究的才能。[18]当然,各学部的具体遴选标准与访问时间也不尽相同。数学与物理两科人数较多,研究年限较长,长的可达三五年;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访问时间通常为一学年,短的不超过一学期。AMIAS成立至今,接纳的客座研究员有五千之众,来自五十多个国家,这颇能说明高等研究院的开放性、国际性和流动性。
2. 研究模式:研究与交流
正如弗莱克斯纳当初设想的那样,高等研究院由成熟而自立的学者组成,大家独立从事各自的研究,没有正式的指导,无需汇报,更没有考核。成员之间并不熟悉,许多人在餐厅相邻而坐,却可能“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是大家性格孤傲封闭,而是不同专业之间沟通不易,而且大家也太忙。[19]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到处是可以讨论问题的空间,到处都有咖啡可以饮用。演讲厅和讨论室的多面墙壁甚至都改成落地的黑板,为讨论时的书写沟通提供方便。对个体来讲,研究与交流随时随地可以展开。集体性的学术活动数量较多但相当随意,都是自愿参加。以社会科学学部为例,各种交流形式中稍显正式的有午间报告(Thursday Luncheon Seminar)、双周讨论会(Biweekly Seminar)。午间报告通常定在每周四十二点到十四点,主讲者一般是学部的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题目自选,事先公告,听者主要是本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对该题目感兴趣的人。报告厅与餐厅相连,大家可以一面进餐,一面听讲。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形形色色的听众,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主讲者全力以赴,精心准备,有的甚至事先邀请其他同事听其试讲,足见报告在大家心中的分量。[20]与每人一轮的午间报告不同,双周讨论会的主题由学部教授事先拟定并确定为全年的议题重点,如2009-2010年主题为教育、学校与国家(Education,Schools and the State),参加者仅限本学部学者,不对外公开,报告人事先把报告材料发给每位参加者,报告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讨论[21]。这种关起门来的讨论,规模小,形式更加灵活,有助于讨论的深入。遇到敏感的话题,大家各执一端,针锋相对,这种场面是在“午间报告”见不到的。各学部的集体学术活动大体就这些,不过,其他学部人数更多、专业更细,学术活动更多是按照专业来组织,日常交流也多在专业小群体内进行。此外,每学期全院范围内还有系列讲座,主讲人通常是院内教授团的成员,这种讲座也向社会开放。[22]
三、资金保障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一个私立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科学研究实体,创立和发展需要有稳定且相当雄厚的资金予以保障。以财富而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可以说十分富有。[23]2007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资产总额超过7.69亿美元,拥有八座办公大楼和一个图书馆。[24]这些财富中大约75%源于个人捐助和私人基金会捐赠。此外,研究院还接受来自联邦政府,包括国防部、能源部、国家健康中心、国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基金和国家安全局等政府机构的捐款和以科研项目形式提供的资助,新泽西州政府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理论计算科学和IAS/PCMI数学创新计划的研究工作。有些客座研究员也带来国外基金会和政府的资助。[25]尽管高等研究院的资金主要源于个人捐助和政府资助,但其研究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和项目资助方意志的制约,从而保证学术的纯洁性和自主性。这一点对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四、成功的关键:汇聚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研究的学术大师并使得他们快乐
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流行一句话“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大意是“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延聘一流人才不易,使他们快乐更不容易。“快乐”的内涵是要创造一个安心、舒心、醉心的,能最大限度发挥天赋才能的研究环境。基础的理论研究通常基于个体的天分和好奇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汇聚了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这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是“使得他们快乐”,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吸引、留住并用好这些奇才异士。
1. 汇聚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号称“聪明王国”,创立伊始,就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哥廷根,是学界心目中的学术圣地。尽管弗莱克斯纳给大师们许诺优厚的待遇并保证绝对的学术自由和人格独立,但招募工作并不顺利。这个时候,希特勒开始了独裁统治,纳粹德国开始疯狂排挤犹太人。在这样的背景下,54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德国,由于他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美国各大学纷纷向他伸手,而他最终选择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再未离开。同年,奥地利逻辑学神童哥德尔和德国数学巨星赫尔曼·魏尔也来到这里。魏尔在接受邀请时提出,研究院同样要为比较年轻的学者打开大门,不要只盯着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于是,刚满30岁的冯·诺伊曼获得聘请,成为研究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当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来自欧洲,其中相当一批是流亡的犹太科学家。[26]
2. 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优厚的经济待遇
基础性的高等研究通常基于科学家们自觉的求真精神,只有摆脱眼前利益的影响,在自由无限制的环境中全神贯注地探索才能产生重大理论成果。这里恰好提供了宽松与包容的学术氛围及优厚的经济待遇。研究人员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的压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得到了充分保障,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研究院没有学术委员会,不招收研究生、不授予学位、教授没有授课与开办讲座的教学任务。
第二,研究者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完全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学术爱好,天马行空地思考生命、宇宙及其他一切命题,而不受世俗事物的牵绊和束缚。思考就是唯一的使命,不论是哪个方向,也不管耗费多少时间。每天下午3时,美味的点心、香醇的葡萄酒和清香的热茶还会准时放松他们的大脑。[27]1979年陈景润应邀来此做访问研究,“这是他一生最为惬意的时节”、“这里藏书极为丰富,世界各地的数学研究的资料、信息,更是让行家们为之倾倒,通晓英语的陈景润犹如进入神话中的‘太阳岛’,发现遍地皆是珍奇,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钟的时间都留住,用于学习和研究。”[28] 迈克尔·瓦尔泽(Michael Walzer)教授是当代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长达27年,2007年72岁时退休。他说:“一旦你来到这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生命中想做的事情。我们是一群拥有超级自由的特权阶级。没有人监管你、干涉你。没有人去判断你的所作所为的价值。这里的生活无与伦比的美妙。这是一个绝对解放思想的好地方。”说这番话时,他正身穿运动服悠闲地坐在充满阳光的舒适的办公室里,享受着这片“知识分子的净土”为他带来的安逸。[29]
第三,为研究人员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杨振宁曾以自己为例谈到,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这17年是我一生中研究工作做得最成功的时期”[30]。“我那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整天做的就是研究工作,既不用上街去买菜,也不用因为孩子病了去医院挂号,所有这些问题,收入不够所带来的烦扰我都没有。”[31] 2007-2008年,哈佛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约为18万美元[32],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每年拿不少于25万美元的薪酬[33]。即便是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不仅不需缴纳任何学费和杂费,还可免费使用这里提供的办公室、图书馆、餐厅、宿舍及一些秘书服务,并享受约6.5万美元每学年的研究津贴,资深研究者的薪金更高。[34]因此,有人把研究院的英文简称IAS解释为“Institute for Advanced Salary”(提供丰厚薪金的机构),也是非常贴切的。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立至今,以其在基础研究中的卓越表现有力推进了美国科学快速发展并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作为高等研究机构中最典型的代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所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的“天堂乐园”,并且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始终致力于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汇聚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并使他们快乐则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15][17][18][24][34]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nual Report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6-2007[EB/OL].http://www.ias.edu/about/publications/annual-report.
[2] 邹恒甫.感言中国高等教育[J].西部论丛,2008(5).
[3][5] 邓正来. 高等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邓正来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08-12-27.
[4]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Mission and History[EB/OL].http://www.ias.edu/about/mission-and-history.
[6][26] 王则柯.人才优先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立[J].书城,2000(4).
[7][8][31] 杨振宁.中国大学教育的成绩不能抹杀[EB/OL].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157624.
[9][11][16][19][20][22] 梁治平.学人社会[J].读书,2002(3).
[10]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Faculty and Emeriti.http://www.ias.edu/about/faculty-and-emeriti.
[12] Clifford Geertz.After the Fac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6.
[13][23] 许倬云.作为文化先锋营的高等研究院——许倬云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的讲演[N].文汇报,2008-7-27.
[14] Association of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MIAS) [EB/OL].http://www.ias.edu/about/amias.
[21]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Announcement [EB/OL]. http://www.sss.ias.edu/announcements.
[25]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FAQs:Is the Institute Supported by Public Funds[EB/OL]. http://www.ias.edu/about/faqs.
[28] 沈世豪.陈景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114-115.
[27][29][33] 学者“天堂”:美国高等研究院[N].广州日报,2006-1-1.
[30] 杨振宁.我的生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2] The Chronicle:AAUP Faculty Salary Survey[EB/OL]. http://chronicle.com/stats.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邓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