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创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需要创设全面、自主的学习过程和适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孩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学习过程,争取让孩子人人参与教学,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励,共享信息,走向成功。那么,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创设出有效的情景呢?
  一、情景创设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目前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还有的数学教师一味地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离教学内容太远,目的不明确;过分的强调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复杂且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情境;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还有的情境不能凸现数学内容的本质属性等等。为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有效情景的创设
  1.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有效问题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们农村小学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琳琅的商品,课堂上没有精美的教具,但我们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农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乡土"资源开发出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根据教科书中情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春天到了,树变绿了,水变清了,母鸡也变勤快了,下得鸡蛋越来越多了。昨天老师回到家里,到自家鸡窝里数了数鸡蛋,一共有40个(出示早已画好的40个鸡蛋示意图),今天早上母鸡又下了2个鸡蛋(再在黑板上画2个鸡蛋),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想,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远比教师将情景图改变成应用题,更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良好的有效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时,我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紧扣教学内容,让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
  3。创设有效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情景创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4.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5.巧设有效的活动情境启迪学生深层思考。
  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总之,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其他文献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行为只是变化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条件,是外部因素。教师只是辅助学生的一种手段与方式,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能起作用。  传统的教学是灌输、传授为主,现代教学则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实用、创新和开拓发展。一句话:现代教育教学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为了达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新型高效的教学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举一反三”是这一理念中的重要思想。本文通过归纳整理与实践探索,首先对“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模式加以详细介绍,再者运用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对该模式做以具体分析,最后通过对这一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的研究,就此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行,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举一反三案例分析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
摘要: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我们要实施主动探求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践评价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
摘要:事实上,课堂提问不是简单的即兴提问,需要教师系统安排,找准切入点。本文探讨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利于提高数学课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随着我国新课标要求的出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体部分。提高课堂效率,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应当掌握的知识,还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的过程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对问题的好奇
我国在县级以及县级以下普遍开展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为了保证基层农民及时了解政策、科技、天气等与农民本身密切相关的信息,就要保证有线数字电视在运行时保持高品质高质量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常听到学生们说的是“这题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不会,真愁人。”我总在想:为什么出现这种普遍存在的学习现象呢?怎样讲课能解决这种问题呢?在今年新教材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的特点及思维惯性,从他们所熟知的图形、设问入手,引到代数问题中来解决数的问题,既我们常说的“数形结合”,由浅入深、步步紧扣,使他们感到学起来很轻松,并且为今后其它知识的模块学习如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初中数学必须进行改革。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提出的要求,进而探讨了初中数学在现代教育下的改革与启示,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教育改革启示    一、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提出的要求为:数学教学应面向全部学生,注重学生数学价值观的培养,深
新课程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新教材,新教材中处处都渗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内容不再仅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开展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内容看,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灵活运用的知识多了,教材的弹性大了。新教材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全面,各种知识穿插与融合。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要懂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教材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