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爱国之外几多愁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ingyun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游是个悲壮而复杂的人,一生都在“求而不得”中度过:他爱唐琬,却不敢违抗母命,将她休了;他有报国热情,却做了一辈子冷官;他无数次在梦里冲锋陷阵,可在宋孝宗眼里不过是个诗人。
  初春的沈园湿润又迷蒙,像刚哭过的美人脸,来访的陆游恰巧愁肠百结。
  在前些日子的殿试上,他被秦桧“显黜”了。只怪他省试成绩太好,名次盖过秦桧的孙子,还差点连累了主考官。朝中没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同科学子的宽慰也是隔靴搔痒,父母只是避重就轻地责备他“隋学”,他多想找人聊聊。他想起前妻唐琬,他们以前常来这里,一起“讨伐”秦桧,说些“大逆不道”的话。
  陆、唐为何分手,后世揣测纷纭,史书上一句“不当母夫人意”含糊又清晰地将矛头指向陆母。有人说这是典型的“怕儿媳和自己抢儿子”的婆婆心理,所谓“唐氏不孕”“陆游惰学”都是借口罢了。
  也有人说,唐琬被休和陆游“语触秦桧”有关。唐琬的父亲因被金兵围困而饿死在江陵山中,于是陆、唐的抗金思想和爱国情绪互相影响、持续发酵,以致陆游在进士考试中斥指朝政,惹怒秦桧。因此,陆母迁怒于唐琬。
  面临“要媳妇还是要娘”的终极选择,陆游没有立刻投降。起初他只是佯装休妻,将唐琬藏于别馆,常去看望。后来陆母听到风声,逼他们绝交。没过多久,陆游再婚,唐琬改嫁。
  这段短暂婚姻只是他漫长人生的苦涩开头,也是一道让他体验“求而不得”的练习题。
  1158年,秦桧死后三年,朝中的爱国义士开始抬头,34岁的陆游终于重返仕途,任敕令所删定官,主要负责编纂与公布法令,地位不高。但他很欣慰,还写了长文感激上级。
  可四年后他就被贬为镇江通判,三年后又被贬为隆兴府通判,再过三年便被罢官了。他犯了致命的职场错误——站错队,而且逼老板做他不想做的事。
  当时朝臣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宋室南渡后,主和派主张定都临安,一来打消敌人戒心,二来便于在敌人南侵时有充足时间逃跑;主战派主张定都建康,便于北伐,收复中原。
  宋孝宗刚即位时颇有北伐决心,朝中定都建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宋高宗是毫无作战意志的太上皇,每当孝宗准备北伐他都会出面阻挠。更重要的是,孝宗自己的意志也不坚定,战事稍有不利便立刻退缩,使一切计划落空。
  这类政策突变还发生过好几次,基本都以主和派的胜利而告终。陆游作为主战派势必遭到打击,最终被弹劾的罪名是“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那年陆游40岁,似乎已看到仕途的尽头。他在朝中无人,最高只做过司法官员,现在还失业了。他赋闲在家,将道教作为精神寄托。
  如果陆游潜心道教,几十年后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思想家,但命运打断他的“修行”,又给他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当然,10年后他会发现,这次复燃的不是他的功业,而是他的幻想。
  45岁的陆游被召入蜀,任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农事。到达夔州后,他受聘于王炎幕府,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活。在那里,他的抗金梦想沸腾了七个月,诗中曾记:有次路遇老虎,我大喊一声,在老虎立身前扑的瞬间将矛插进它的喉管,血流如注,同行士兵皆面如土色。
  有人怀疑这是陆游自夸,但不论真假,这次“打虎”是陆游抗金热情的集中进发,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光彩的时刻。可惜仕途尾声中的这缕“回光返照”,消逝于孝宗又一次衰退的作战意志。
  “北伐”计划取消后,陆游在四川做了六年官,“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未酬的壮志特别适合消磨在酒楼里,那段时间他的很多诗都题名“夜醉”“醉书”。可能是官做得太散漫了,陆游被罢免,言官说他“燕饮颓放”。
  陆游62岁时受孝宗召见,在延和殿里一吐对朝政的看法,孝宗说:严陵山美水美,你在公事之余可去那里作作诗。
  想来,在孝宗眼里,陆游始终只是诗人。如果再参考一下政敌的诋毁,他恐怕还是个喜欢标榜爱国的诗人。
  陆游的晚节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说他攀附“奸相”韩侘胄。
  对老年陆游来说,收复中原是纠缠六七十年的执念,而韩侘胄主持的“开禧北伐”是他生前看见河山收复的唯一希望。
  当时陆游就是个天天在家看“新闻联播”的退休老干部,而宋国派往金国的使节也和现在的媒体一样,报喜不报忧。所以陆游得到的讯息总有偏误,比如“金国很乱,我们应趁机收复北方”之类。
  在这种情况下,陆游有了很多“亲韩”举动,如他重新出来做官、为韩侘胄撰写《南园记》《阅古泉记》等。他还在韩侘胄生日之际写了首诗,赞扬他的“中兴之功”。
  当时就有很多人质疑他的晚节,朱熹很有先见之明地说:“(陆游)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陆游对此倒没什么心理障碍,曾把自己和韩伲胄的关系比作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关系:在国家大事上可以合作,在私人关系上没必要因政见不同而发生无谓的纠纷。
  晚年的陆游很像堂吉诃德,时人已逐渐放弃恢复中原,或只是利用“抗金”博取美名,他还是紧抱忽明忽灭的“复国”希望,并为这点希望搭进了浮浮沉沉的宦海一生,被同僚批评“不合时宜”“喜论恢复”,甚至赔上清誉,最终成为怪异的战士。
  但陆游终究比常人看得开、看得远,在开禧北伐失败后写下“毁誉要须千载定,功名已向隔生求”,作為留给后世质疑者的不算反驳的反驳。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6-0003-08   采访时间:2020年5月   采访地点:西北师范大学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何玉红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涛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问:田老师,您好!今天想就您的学术经历、研究心得等做一访谈。您在很多场合讲到史学研究要“小题大做”,主张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反复谈到
[摘 要:为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将政治课理论与鲜活的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课;回归生活;生辉]  新课标指出,高中政治课教学应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
[摘 要:数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数概念是小学生正确进行列式、计算、判断、推理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完整的数概念。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由表及里,重构数的认知体系?结合整数、小数、分数这三类不同数的课堂教学,尝试通过培养学生数感,促进数的形成;对比直观图形,抽象数的本质;注重由浅入深,构建数的体系;渗透数学思想,
古代迷妹们看似温柔沉默,战斗力却绝对不可小觑,与男神闹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大场面的不止一两个。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死于疯狂粉丝的偶像自然是卫玠了,美如珠玉的一代男神被迷妹迷弟们围追堵截而亡,徒留一个每次提及都令人扼腕不已的典故——看杀卫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一,男神也需要勤加锻炼,加强身体素质;其二,围观有风险,追星须理智。毕竟,没有几个迷妹希望将自家爱豆活活看死吧。  除了人尽皆知的薄命卫
摘 要 汉魏时期,皇帝征召作为皇权的延伸,既是一条选官途径,又是皇帝与士人的互动方式。皇帝通过礼仪等差、授官高低、授官程序表达对士人的优礼,传达政治意图。作为回应,士人则以应对征召的态度与方式,表达政治态度、处世立场。士人拒不就征反映其对皇权的反抗、对政治不满;而接受征召的内涵,则正与之相反。在接受征召与拒不就征之间,还存在着虚与委蛇的应对方式,反映士人既服从皇权又疏离政治的态度。而强征的存在,则
回首人生,吴冠中曾在文章里写道:我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凡·高和妻子。鲁迅给我方向给我精神,凡·高给我性格给我独特,妻子则成全我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吴冠中的成功,也确实离不开他背后的妻子朱碧琴。  一   1942年,国内处于全力抗日阶段,世事动乱。彼时,吴冠中23岁,从国立艺专毕业,几经辗转,前往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朱碧琴在这所大学附小任教。姻缘巧合,千里相会,吴冠中一位同学怡怡是她老
[关键词]教学建议,研究的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主动,探究方法是否有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社会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透过“奥秘”看本质    与三个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不同,岳麓版《探索历史的奥秘》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唐代,公主,婚姻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1—0070—03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唐代的中后期,情况并不尽然,大唐皇帝为挑选品学兼优的好女婿不惜动员大臣们到处物色,甚至下诏“海选”,可是有些士人并不愿意娶公主。略举几例:  唐宪宗时,翰林学士独孤郁为宰相权德舆女婿,颇为宪宗羡慕,感慨权德舆得佳婿,想到自己
“香港华人近得一病,时时身上发肿,不日即毙。其病初起于粤省,近始蔓延而至,每日病者约三十人,死者十七八人。”这条简短却触目惊心的报道,由晚清传媒巨头《申报》于1894年5月5日刊登出来。  当时香港处于英国统治之下,人口共计25万,其中华人超过24万,欧洲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加起来还不到1万。这些华人中,平均每天有30人患病,又有十七八人死亡——传染速度如此之快、患者如此之多、死亡比例如此之高,肯定
一  1933年,结束一场无望的单相思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的费孝通一头扎进书海,决心要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读完了老师吴文藻书架上的所有书籍,秋季开学后,他考入了清华研究院,跟随俄籍教授学习体质人类学。人类学是冷门,学生只有他一人,“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关注是骷髅”,除老师之外,他在清华很少与人来往,社交圈子依旧停留在相去不远的未名湖畔。  作为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举办的聚会为青年学子们搭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