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解惑当传道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j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课怎么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道,各显神通,而教学效果大概也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如果仅仅是给学生欣赏,仅仅是想法设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印象,那印象再深还是会忘记。然后什么也没有了。或者学生还有一些忘不了的,了解了,知道了。仅此而已。而如果在此过程中加一点东西,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某种素质,形成自己的一点什么,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忘记。也可以彻底忘记。但忘记后还剩下一点点“修养”。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比“知识”有用得多。
  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欣赏课怎么上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思考的却是在授业解惑之前的“传道”。而这“道”在中学教学中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大可不必畏惧而拒之。只要我们首先想想为什么耍上欣赏课,为什么要上美术课,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文化这些基本的问题,就明白了:了解了美术知识决不意味着就懂了美术,要让学生逐步“懂”美术,在欣赏的同时,必须通过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欣赏与其他内容的搭边、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文化学习与生活乃至与世界观的关系的理解。让他们懂得其中的原理,并且能以这些原理指导自己的文化活动和对待文化现象的态度。
  所以,本人思考除了在实践中有些相关的欣赏内容以外,纯粹的欣赏课应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和学生的绘画实践距离不远的作品,如一些优秀的和不太优秀的学生作品,还有名家的一些草稿和速写。学生对名家多少有着遥不可测、事不关己的感觉,这一步的任务是把名家拉近并以其中一些方面指导自己,提高立足层次。
  第二步:围绕美术的定义和范畴展开。我给美术下了个定义:美术又叫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是人类用物质性视觉手段塑造或者描绘一定的形象或形体,来表达某种观点、某种感觉或者某种情感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服装、摄影、书法、民间美术。这些都是美术家族中的内容。是一张网。如果学生把欣赏的具体内容全部忘记。这张网却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在以后看到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时,会试图将其放到这张网中的合适位置。这是最起码的。
  第三步:从某种艺术性的角度去欣赏。本人在多年的一线实践中创立了一个特色教学——构图教学。关于构图教学,非本文话题。但对构图的讲究可以让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水平,所以构图的思想方法可以在让学生指导自己欣赏作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步: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会正确对待和欣赏人体艺术作品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安排一系列以人体艺术为主题的欣赏内容。
  当然,还可以有很多。顺序也不必总是如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总之,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把欣赏内容串联起来,而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串联,还要在其中起指导作用,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眼光,在此过程中欣赏的内容也反过来对学生培养这一眼光起到帮助作用。而这一眼光一旦成为学生鉴赏和审视艺术、观察社会的武器,将促使学生拥有真正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化主张。成为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
  如果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把“传授知识”当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话。那就未免太肤浅了点,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传道”被忽略了。
  事实上,目前这一任务非常必要,非常紧迫。因为很少有人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道”。甚至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根本不知道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的存在。这无疑是可怕的。例如,孩子从小由奥特曼相伴成长,对大力水手、孙悟空很陌生,更不用说八仙过海、九色鹿或者田忌赛马了。奥特曼是形象健康、生动有趣,还是体现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呢?或者有什么其他优点?细想一下,它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商业运作方面。也就是说,是日本人以很成功的商业运作实现了对我们的文化侵略。我们很多人在跨进了大学以后还离不开奥特曼,至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什么的,从来不去思考,也决不可能去思考。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和中华民族有关联的蛛丝马迹。中国五千年文明没有间断过,发展到19世纪,受到后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可能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发展下去了。社会文明,出现了各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这更需要国人以冷静的头脑、端正的态度和出于对本民族热爱的一腔热血。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站在中国文化自己的立场上,以鲁迅“拿来主义”方法,让先进的西方文化为我所用了。当然这话题就大了。而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靠谁来完成呢?就靠坐在我们讲台下面的这些人,如果他们一如既往地吃奥特曼这套,或者继续坐在“五千年”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彻底被人们忘却。最终化为乌有。因为,当每个人都养尊处优、忘乎所以的时候,才是真正最“危险”的时候。
  综上所述,培养下一代的“修养”,作为美术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责无旁贷。
其他文献
一、 问题的提出    SEFC新教材增加了“Integrating Skills”(综合技能)部分。该部分提供了以读和写为主的综合性语言材料和活动。其中阅读语篇以单元主题为基础,扩大了文化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写作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具体情境,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的空间。  最初教学“Integrating Skills”部分时,笔者仅仅将其作为一般阅读材料来处理,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和程式化
〔关键词〕情绪;高中生;活动设计〔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8-0040-04【活动理念】高中阶段的情感, 也是先有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 随后才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 可能会加速或减缓, 但整体上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塞里格曼通过实验发现了一种普遍现象, 即“习得性无助”。他认为
摘要:一名八年级男生因玩手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多次写保证书无效而不愿再写保证书,主动来到学校辅导室。根据个案的自述和医院诊断,辅导教师判断个案目前不存在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焦虑状态。本案例用系统治疗的理论取向进行个案概念化,认为个案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渴求情感需求的满足。初步干预共进行了三次辅导,第一次辅导了解主要情况,建立辅导关系;第二次辅导中搜集背景资料,寻找焦虑原因;第三次辅导中
〔关键词〕教研活动;设计理念;教学机智  几年前,为了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的评比,我校心育教研组的老师们特意为了我举行了心育磨课活动,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个月的教研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一节好的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却需要教师长期的积累。一节好课需要多“磨”,一名教师的能力更需要多“磨”。  在反复的磨课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说实话,我对公开课有些抵触。看过别
〔摘要〕一名小学三年级男生在居家学习期间沉迷手机游戏,无法集中注意力上网课,不完成学习任务;易激怒,亲子关系紧张,如果不让打游戏就不肯吃饭、不肯睡觉、哭闹、发脾气等,因此常常被爸爸打骂。因爸爸将其玩游戏的手机摔坏,父子关系紧张。咨询师运用了谈话、沙盘等技术,帮助其调整情绪,适应复学节奏,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关键词〕游戏沉迷;复学适应;亲子关系;沙盘游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抵触,因为学生在面临自己问题的时候,出于多方面原因,经常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本文讲解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评量问句的使用,并且将问题外表化技术穿插其中,方法如下:(1)画出问题,将问题外表化;(2)评量问句,将解决方法具体化;(3)继续追问,跟踪解决方案。通过以上三步,不仅有助于建立信任合作的咨访关系,并且能够舒缓学生因为面对问题无法用语
〔摘要〕广大教师是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群体,围绕稳定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逐渐加大专职教师在队伍中的比例,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全体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三大重点,江苏省镇江市实施行政推进强领导保证、评价反馈强制度保证、保证队伍强人才发展三大策略,通过一个认证、多管齐下、抓专兼职稳定专业、全体教师提升四大途径,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人,处处皆心理健康教育地
〔摘要〕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学校提出帮助家长成为“孩子的成长教练”的目标,以课题为抓手,开发了小学“赋能式”新生家长会指导模式。该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和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为理论基础,以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为起点,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运用团体动力发展家长的正面管教能力为重点,通过现场讲座、自主学习、专题工作坊等方式持续促进家长成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具体的指导策略包括精心开场,体验中
〔关键词〕家庭教育;感受;觉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74-02  “修己以安人”是论语中孔子和子路的对话,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作为父母,修己以安子女,便是最成
〔摘要〕以自我为中心是青春期学生的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各种矛盾冲突,既希望从同龄人的接纳中实现自我认同,又不善于通过情感输出来建立人际平衡。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如果过渡不良,可能导致個体自我同一性混乱,影响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模式。本案例的当事人小敏遭遇人际矛盾,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走出了“自我中心”,学会了换位思考。  〔关键词〕人际交往;换位思考;自我中心;辅导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