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课怎么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道,各显神通,而教学效果大概也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如果仅仅是给学生欣赏,仅仅是想法设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印象,那印象再深还是会忘记。然后什么也没有了。或者学生还有一些忘不了的,了解了,知道了。仅此而已。而如果在此过程中加一点东西,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培养某种素质,形成自己的一点什么,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忘记。也可以彻底忘记。但忘记后还剩下一点点“修养”。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比“知识”有用得多。
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欣赏课怎么上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思考的却是在授业解惑之前的“传道”。而这“道”在中学教学中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大可不必畏惧而拒之。只要我们首先想想为什么耍上欣赏课,为什么要上美术课,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文化这些基本的问题,就明白了:了解了美术知识决不意味着就懂了美术,要让学生逐步“懂”美术,在欣赏的同时,必须通过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欣赏与其他内容的搭边、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文化学习与生活乃至与世界观的关系的理解。让他们懂得其中的原理,并且能以这些原理指导自己的文化活动和对待文化现象的态度。
所以,本人思考除了在实践中有些相关的欣赏内容以外,纯粹的欣赏课应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和学生的绘画实践距离不远的作品,如一些优秀的和不太优秀的学生作品,还有名家的一些草稿和速写。学生对名家多少有着遥不可测、事不关己的感觉,这一步的任务是把名家拉近并以其中一些方面指导自己,提高立足层次。
第二步:围绕美术的定义和范畴展开。我给美术下了个定义:美术又叫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是人类用物质性视觉手段塑造或者描绘一定的形象或形体,来表达某种观点、某种感觉或者某种情感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服装、摄影、书法、民间美术。这些都是美术家族中的内容。是一张网。如果学生把欣赏的具体内容全部忘记。这张网却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在以后看到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时,会试图将其放到这张网中的合适位置。这是最起码的。
第三步:从某种艺术性的角度去欣赏。本人在多年的一线实践中创立了一个特色教学——构图教学。关于构图教学,非本文话题。但对构图的讲究可以让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水平,所以构图的思想方法可以在让学生指导自己欣赏作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步: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会正确对待和欣赏人体艺术作品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安排一系列以人体艺术为主题的欣赏内容。
当然,还可以有很多。顺序也不必总是如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总之,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把欣赏内容串联起来,而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串联,还要在其中起指导作用,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眼光,在此过程中欣赏的内容也反过来对学生培养这一眼光起到帮助作用。而这一眼光一旦成为学生鉴赏和审视艺术、观察社会的武器,将促使学生拥有真正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化主张。成为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
如果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把“传授知识”当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话。那就未免太肤浅了点,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传道”被忽略了。
事实上,目前这一任务非常必要,非常紧迫。因为很少有人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道”。甚至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根本不知道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的存在。这无疑是可怕的。例如,孩子从小由奥特曼相伴成长,对大力水手、孙悟空很陌生,更不用说八仙过海、九色鹿或者田忌赛马了。奥特曼是形象健康、生动有趣,还是体现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呢?或者有什么其他优点?细想一下,它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商业运作方面。也就是说,是日本人以很成功的商业运作实现了对我们的文化侵略。我们很多人在跨进了大学以后还离不开奥特曼,至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什么的,从来不去思考,也决不可能去思考。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和中华民族有关联的蛛丝马迹。中国五千年文明没有间断过,发展到19世纪,受到后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可能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发展下去了。社会文明,出现了各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这更需要国人以冷静的头脑、端正的态度和出于对本民族热爱的一腔热血。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站在中国文化自己的立场上,以鲁迅“拿来主义”方法,让先进的西方文化为我所用了。当然这话题就大了。而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靠谁来完成呢?就靠坐在我们讲台下面的这些人,如果他们一如既往地吃奥特曼这套,或者继续坐在“五千年”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彻底被人们忘却。最终化为乌有。因为,当每个人都养尊处优、忘乎所以的时候,才是真正最“危险”的时候。
综上所述,培养下一代的“修养”,作为美术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责无旁贷。
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欣赏课怎么上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思考的却是在授业解惑之前的“传道”。而这“道”在中学教学中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大可不必畏惧而拒之。只要我们首先想想为什么耍上欣赏课,为什么要上美术课,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文化这些基本的问题,就明白了:了解了美术知识决不意味着就懂了美术,要让学生逐步“懂”美术,在欣赏的同时,必须通过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欣赏与其他内容的搭边、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文化学习与生活乃至与世界观的关系的理解。让他们懂得其中的原理,并且能以这些原理指导自己的文化活动和对待文化现象的态度。
所以,本人思考除了在实践中有些相关的欣赏内容以外,纯粹的欣赏课应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和学生的绘画实践距离不远的作品,如一些优秀的和不太优秀的学生作品,还有名家的一些草稿和速写。学生对名家多少有着遥不可测、事不关己的感觉,这一步的任务是把名家拉近并以其中一些方面指导自己,提高立足层次。
第二步:围绕美术的定义和范畴展开。我给美术下了个定义:美术又叫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是人类用物质性视觉手段塑造或者描绘一定的形象或形体,来表达某种观点、某种感觉或者某种情感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服装、摄影、书法、民间美术。这些都是美术家族中的内容。是一张网。如果学生把欣赏的具体内容全部忘记。这张网却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在以后看到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时,会试图将其放到这张网中的合适位置。这是最起码的。
第三步:从某种艺术性的角度去欣赏。本人在多年的一线实践中创立了一个特色教学——构图教学。关于构图教学,非本文话题。但对构图的讲究可以让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水平,所以构图的思想方法可以在让学生指导自己欣赏作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步:在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会正确对待和欣赏人体艺术作品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安排一系列以人体艺术为主题的欣赏内容。
当然,还可以有很多。顺序也不必总是如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总之,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把欣赏内容串联起来,而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串联,还要在其中起指导作用,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眼光,在此过程中欣赏的内容也反过来对学生培养这一眼光起到帮助作用。而这一眼光一旦成为学生鉴赏和审视艺术、观察社会的武器,将促使学生拥有真正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化主张。成为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
如果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把“传授知识”当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话。那就未免太肤浅了点,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传道”被忽略了。
事实上,目前这一任务非常必要,非常紧迫。因为很少有人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道”。甚至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根本不知道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的存在。这无疑是可怕的。例如,孩子从小由奥特曼相伴成长,对大力水手、孙悟空很陌生,更不用说八仙过海、九色鹿或者田忌赛马了。奥特曼是形象健康、生动有趣,还是体现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呢?或者有什么其他优点?细想一下,它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商业运作方面。也就是说,是日本人以很成功的商业运作实现了对我们的文化侵略。我们很多人在跨进了大学以后还离不开奥特曼,至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什么的,从来不去思考,也决不可能去思考。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和中华民族有关联的蛛丝马迹。中国五千年文明没有间断过,发展到19世纪,受到后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可能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发展下去了。社会文明,出现了各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这更需要国人以冷静的头脑、端正的态度和出于对本民族热爱的一腔热血。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站在中国文化自己的立场上,以鲁迅“拿来主义”方法,让先进的西方文化为我所用了。当然这话题就大了。而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靠谁来完成呢?就靠坐在我们讲台下面的这些人,如果他们一如既往地吃奥特曼这套,或者继续坐在“五千年”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彻底被人们忘却。最终化为乌有。因为,当每个人都养尊处优、忘乎所以的时候,才是真正最“危险”的时候。
综上所述,培养下一代的“修养”,作为美术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