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尽快行动起来,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准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打造 高效课堂
课堂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①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高效课堂”。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初中数学的特点,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明确目标,显重解难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设计”。②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倡导在活动中、在任务中亲身感知、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切实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将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方法,它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距分化点。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传统教学形式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例题时,最好让这些例题呈阶梯式展现,以便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依据内容,选择教法
所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我就有亲身体验:当我讲得滔滔不绝自认为很“精彩”时,往往就失败了,学生甚至说“听不懂”。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
因此,我认为精讲才是“硬道理”。精讲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少讲或不讲。教师的讲解是学生理解教材的必要前提。精讲具体表现为:(1)知识精确。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把握全面。(2)内容精当。能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确定内容分量适当,既不照本宣科,又能补充点乡土材料;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明确特点。(3)语言富有启发性。教师讲课叙事述理,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事例新颖,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具有趣味性,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例如课本上例题,若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就不用再讲;即使是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也只是“精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办法。
三、融于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③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的去服务学生,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巧妙的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中,我直接指着校园内一个参天的旗杆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情况下,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能得出这旗杆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现在知道怎样测量了吧。”然后指导学生测量。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及与生活的联系,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
四、夯实基础,提升技能
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源泉。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达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的目的。缺少基础知识的能力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别是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学习、定理公式学习和解题学习三方面。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抓住定理的内在联系极其适应的范围及题型。数学解题实际上就是在熟练掌握概念与定理公式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转化方式和转化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疏忽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五、激发兴趣,调动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精心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再也不感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例如:我在对二次函数增减性教学时,我采用了山峰与山谷来对照。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相当于是山谷,就说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爬山:先下山坡,再上山坡;当a<0时,相当于山峰,可看成先上山坡再下山坡。这样比较形象直观,学生也容易想象很容易的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注释】
①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
② 陈明华、林益生.《初中数学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中心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 打造 高效课堂
课堂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①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高效课堂”。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初中数学的特点,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明确目标,显重解难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设计”。②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倡导在活动中、在任务中亲身感知、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切实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将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方法,它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距分化点。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传统教学形式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例题时,最好让这些例题呈阶梯式展现,以便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依据内容,选择教法
所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我就有亲身体验:当我讲得滔滔不绝自认为很“精彩”时,往往就失败了,学生甚至说“听不懂”。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
因此,我认为精讲才是“硬道理”。精讲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少讲或不讲。教师的讲解是学生理解教材的必要前提。精讲具体表现为:(1)知识精确。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把握全面。(2)内容精当。能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确定内容分量适当,既不照本宣科,又能补充点乡土材料;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明确特点。(3)语言富有启发性。教师讲课叙事述理,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事例新颖,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具有趣味性,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例如课本上例题,若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就不用再讲;即使是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也只是“精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办法。
三、融于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③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的去服务学生,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巧妙的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中,我直接指着校园内一个参天的旗杆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情况下,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能得出这旗杆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现在知道怎样测量了吧。”然后指导学生测量。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及与生活的联系,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
四、夯实基础,提升技能
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源泉。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达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的目的。缺少基础知识的能力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别是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学习、定理公式学习和解题学习三方面。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抓住定理的内在联系极其适应的范围及题型。数学解题实际上就是在熟练掌握概念与定理公式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转化方式和转化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疏忽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五、激发兴趣,调动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精心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再也不感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例如:我在对二次函数增减性教学时,我采用了山峰与山谷来对照。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相当于是山谷,就说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爬山:先下山坡,再上山坡;当a<0时,相当于山峰,可看成先上山坡再下山坡。这样比较形象直观,学生也容易想象很容易的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注释】
①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
② 陈明华、林益生.《初中数学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