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学习过程突出知识本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教师的教学若能突出知识的本质,那么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枚举 问题 操作比较 开放问答 多向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0
  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它们往往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若能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枚举”一课教学为例展开探究。
  片断一:理解概念
  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周长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2:周长22米是不变的,可以推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一定,即长 宽=11(米)。
  师:你打算怎样解决问题?
  生3:用22根小棒摆(围)出不同的长方形。
  生4:摆出长方形后记录长与宽是多少,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长 宽=11(米),再计算出面积各是多少。
  ……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真正读懂问题与以往常规问题的不同或特殊之处,并在已有知识体系中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一一列举策略便自然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片断二:掌握方法
  1.列举可能的解
  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接下来,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策略来研究一下,可以用小棒围一围,也可以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然后把不同的情况整理到表格里。(在学生探究新知后,师组织学生分析与交流)
  师:你是怎么列举的?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初步明白虽然路径、角度不一样,如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列举、长的米数从大到小有序列举等,但都做到了有顺序、有条理的列举,领悟到列举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师: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有优点,哪些有缺点?请你指出来并修改。
  生1(出示下表):有序。
  生2(出示下表):有顺序,但有遗漏。
  生3(出示下表):无顺序,眼花缭乱。
  ……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对比中辨析、优化与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列举有序性的意义建构,逐步领悟到列举的关键是做到有序,明白只有做到有序,才能让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2.验证出正确的解
  师(出示下表):观察格表,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
  师生(小结):因为长和宽不一样,所以面积就不一样。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师改例题如下:“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是36根木条围长方形花圃呢?)
  师:能否把摆小棒、画图等方法放在头脑里想象,经过头脑整理后再填表列举?请同学们试一试。
  ……
  【设计意图:从摆小棒、画图等列举到填表列举,动手的成分少了,动脑的成分多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要处理好从直观操作到填表思考的过渡,从无序列举到有序列举的改进,从“有形”整理到“无形”整理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片断三:学会运用
  练习A: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会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会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间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练习B: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1)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梅山小学有一个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城西广场是1路公共汽车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公共汽车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4分钟发一辆车。2路公共汽车6时3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公共汽车几时几分第一次同时发车?
  (4)四年级同学准备制作160个灯笼庆祝国庆。已经做了76个,剩下的分给28个同学去做,平均每人要做多少个?
  ……
  课后思考:
  1.在开放问答中,凸显知识本质
  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指将问题所有可能的答案列举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答案。如上述教学中,教师提问:“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大问题”,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足的探究空间。生1“周长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我们明确枚举的对象;生2“周长22米是不变的,可以推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一定,即长 宽=(11)米”,让我们明确枚举的范围;生4“摆出长方形后记录长与宽是多少,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长 宽=11(米),再计算出面积各是多少”,让我们明确枚举的判定条件,从而凸显了枚举这一概念的数学本质。
  2.在操作比较中,掌握学习方法
  在确定枚举的对象、范围和判定条件之后,就要一一列举可能的解,并验证是否是问题正确的解。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创设了四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是用36根木条围长方形花圃呢?”通过问题,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摆小棒、画图等列举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很多局限性,必须突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课堂教学进行到此,学生优化学习方法的欲望被激发了,提升了数学思考的水平。
  3.在多向训练中,学会灵活运用
  列举作为一种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两个维度设计训练:一是在学生初步学会表格列举后,引导他们学习一些其他的列举方法,使列举更加方便、有效;二是可以设计题组练习,让学生灵活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列表和画图的策略,现在又学习了一一列举的策略,我将这三部分习题混合选编,让学生快速判断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快速地辨析出问题的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方法)解决问题,才能说学生具有策略意识,策略的学习才真正达到目的。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所谓教学幽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采用相应的幽默手段,使学生在快乐的同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受到启发,有所领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句调侃、一个夸张的表情或动作、一件搞笑的教具……不仅体现了教师的风趣和睿智,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会“越陷越深”。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和“做一做”及第49页练习十的1~3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屏幕显示:宁宁和波波登录了东方热线(网址:www.cnool.net),正在看一则新闻:A月6日中午12∶00,警方接到110报警电话:在h高速公路上,有x个犯罪嫌疑人驾驶着车牌号为浙B.T0666的出租车,以每小时v千米的速度朝S方向逃跑。警方快速出击,经过t小时
[摘 要]有效的统计教学除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统计的过程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统计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务实的作风和态度,而且统计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有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统计教学 复式统计表 真实 准确 思考 改进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0  前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或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盘托出,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能力愈加被削弱,迈不开自己独立思维的脚步,探索不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因此,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解题思路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轻装并行出发  由于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优势,教师常常会有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解题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显得比学生更为“高明”。如果教师努力“放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及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真正见识了钱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在争辩中明晰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在争辩中明晰平移概念的本质  师:如果老师用这个粉擦做平移运动的话,老师会做什么动作?  生:左右或上下。  师:老师先做左右运动,是平移吗?(是)再做上下运动,是平移吗?(是)老师还想做斜的运动,是平移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转变“授——受”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笔者认为,巧设有效的认知冲突,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要路径,也是有效路径。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制造认知冲突,能够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往复,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实现数学思维的有序提升。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成功教例,谈谈体会。  一、悬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教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探寻如何才能营造愉悦、和谐,能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的课堂,如何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前段时间参加了“小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教学观摩会”,在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又引发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规律 猜想 证明 推理 抽象 探究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更高。而高年级的学习任务负担也较之前有所加大。而创建高效的课堂可以让教师以最少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并且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教学效率发展和学生进步的双重目的,从而为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预习铺垫,先学后教  学生预习其实就是学生预先对某些知识开展学习,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