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认知冲突 促进有效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转变“授——受”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笔者认为,巧设有效的认知冲突,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要路径,也是有效路径。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制造认知冲突,能够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往复,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实现数学思维的有序提升。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成功教例,谈谈体会。
  一、悬念激趣,触发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求知欲,这既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有利因素,又是触发思维的契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并结合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创设故事情境,设置认知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触发数学思维。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教材“认识厘米”时,为了让学生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建立初步的应用意识,我特意在课始播放动画视频,创设“黑猫警长”的故事情境:黑猫警长抓住了盗窃珠宝的老鼠“一只耳”,据它交代,赃物就藏在大树正北方向7个脚长的地方。可是黑猫警长赶到那里,从大树开始向正北方向走了7个脚长,却始终都没有找到赃物所在。大家猜一猜,到底是一只耳在说谎还是警长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黑猫警长的7个脚长和一只耳的7个脚长距离并不相等,这是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此时我创设认知冲突:如果生活中人人都用自己的长度标准来测量距离,将会制造很多麻烦。应该怎么办呢?学生认为,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作为测量标准。此时我引入厘米这一长度概念,使课堂教学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新旧结合,启发思维
  新知犹如树的新枝,新枝必从旧枝生发而来,教学亦然。教师要善加挖掘,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经验,并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新旧知识的差异,在新知的生长处制造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确定位置”时,我采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创设,出示横排竖排的一群羊儿,并做了这样的问题预设:“灰太狼伪装成羊儿,就隐藏在羊群中的第二个。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左往右数第二只,一种是从右往左数第二只,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找出来呢?由此学生得到认知,要想找到灰太狼,就必须要知道两个要素,一个是“第几个”,一个是数的顺序,从而学生得到确定位置的相关经验。那么是否确定了这两个要素就万无一失了呢?接下来我改变了问题的条件,出示小动物的做操方阵,让学生思考:现在灰太狼又伪装成小动物混在队伍中,知道它站在第三个,哪个才是它呢?这样一来,光知道“第几个”和“数的顺序”显然是不行的,经过思考和自主探究,学生发现除了确定第几个之外,还要确定第几排,但这个第几排的确定也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数的顺序,到底是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
  以上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运用两个情境突破学生的旧知,先明确了“第几个”和“怎么数”,但在第二个情境中产生了矛盾,光知道第几个是不行的,还需要知道第几排。由此,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嫁接,主动思考,认识到要知道“两个第几”才能解决问题,思维获得了启迪。
  三、对比辨析,深化思维
  在数学双基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变式对比和反例进行概念教学。所谓变式,就是指针对知识的本质通过实例的不断变换,让学生明确属性,获得更深入的感知。而反例则是变换本质属性,让学生辨析对比,在认知冲突中巩固和深化认知,有效提升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倍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猫采到了6朵红色花和3朵黄色花,想一想,红色花和黄色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学生认为红色花是黄色花的2倍。为什么这样呢?我让学生上台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为何是2倍的关系。紧接着设置了变式:如果小猫采到8朵红花和4朵黄花,那么红花和黄花有什么数量关系呢?如果小兔采到4朵红花和2朵黄花,那么黄花和红花又是什么数量关系呢?学生由此对倍数关系有了较为直观的表象积累。
  为了巩固“倍的认识”,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花的数量不同,但都是2倍关系呢?学生讨论后认为,上面的花是两份,下面的花是一份,由此得到2倍的关系。此时我呈现反例:如下图所示。
  图1 图2
  图中的椭圆形和三角形的数量关系也是2倍关系吗?为什么?学生从2倍关系的本质入手,认为两者的关系不是2倍关系。在图1中,是把2个三角形看做一份,一个椭圆形看做一份,另外2个椭圆形看做一份;在图2中,是将2个三角形看做一份,3个椭圆形看做一份。
  以上教学中,通过反例和对比辨析,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学会主动比较共同点,对倍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能够自主建构倍的概念,深化数学思维。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提升,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这无疑正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本质所在。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之后的练习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了解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中数字之间存在的一般规律,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235×9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够简便计算。”备课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方框里填的数要和235凑成整百或整千的数就可以了。可是课堂上一个学生的不同声音却让我茅塞顿开,顺势将题目
数学策略教学,即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授予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因此,策略教学至关重要。策略教学还应该把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视角挖掘经验并引领他们体验,从而开始一场行进在探索中的策略教学之旅。十字概括,即“沿着经验行,顺着体验进”。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的策略教学。  一、故事经验——体验策略的形成  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故事呈现策略,符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下面,笔者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及思考。  一、在操作中形成“有序”——体
所谓“知而不会”现象,就是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理解了知识却不会正确判断、看似掌握了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看似听懂了要领但不会合理操作”的虚假教学现象。这些虚假现象,有时隐蔽性比较高,不易被察觉,容易被老师们所忽视,有时也容易引起老师们的错觉引发欺骗的后果,影响必要教学举措的施用,以致让学生产生表面或模糊认知,产生认知障碍和错误,呈现低效的课堂教学。  一、构建模型,从表面听懂到熟练运用  
所谓教学幽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采用相应的幽默手段,使学生在快乐的同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受到启发,有所领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句调侃、一个夸张的表情或动作、一件搞笑的教具……不仅体现了教师的风趣和睿智,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会“越陷越深”。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和“做一做”及第49页练习十的1~3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屏幕显示:宁宁和波波登录了东方热线(网址:www.cnool.net),正在看一则新闻:A月6日中午12∶00,警方接到110报警电话:在h高速公路上,有x个犯罪嫌疑人驾驶着车牌号为浙B.T0666的出租车,以每小时v千米的速度朝S方向逃跑。警方快速出击,经过t小时
[摘 要]有效的统计教学除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统计的过程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统计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务实的作风和态度,而且统计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有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统计教学 复式统计表 真实 准确 思考 改进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0  前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或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盘托出,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能力愈加被削弱,迈不开自己独立思维的脚步,探索不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因此,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解题思路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轻装并行出发  由于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优势,教师常常会有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解题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显得比学生更为“高明”。如果教师努力“放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及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真正见识了钱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在争辩中明晰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在争辩中明晰平移概念的本质  师:如果老师用这个粉擦做平移运动的话,老师会做什么动作?  生:左右或上下。  师:老师先做左右运动,是平移吗?(是)再做上下运动,是平移吗?(是)老师还想做斜的运动,是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