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上,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地高质量地参与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教学谈了几点体会: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提高课堂有效性;二是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参与机会,提高课堂有效性;三是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四是创设成功情境,激励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引导;参与;有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上,使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参与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时,新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奔跑吧,师生们”的问题情境。我“晒步数”、“下战书”,利用课件出示椭圆形跑道上师生两场精彩的比赛视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现在请欣赏我们学校师生挑战赛100米跑和400米跑比赛精彩的两段视频,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起跑和冲刺。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汇报。学生有的会说:“100米跑的运动员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会说:“400米跑的运动员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还有的学生会发现:“他们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老师顺势抛出问题:“100米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不公平?”“如果400米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会怎么样?”“怎样确定起跑线才公平呢?”在此,教师巧妙地创意和构思,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中,紧紧抓住学生好奇、乐于参与的心理特点,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探究欲望,“我要学”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参与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观察主题图换成了三次还原圆柱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课前就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圆柱的预学活动。上课伊始,让学生分享在课前制作圆柱中遇到的问题。接着我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怎么算?”引导学生围一围、说一说,进行第二次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发现圆柱表面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两个底面积 个侧面积。而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关键在于如何求出圆柱侧面的面积,它是一个曲面,如何求它的面积呢?我引导学生化曲为直,开始第三次的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圆柱的侧面。他们很快就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不仅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还全身心地体验数学,获得了乐趣,从而更喜欢学习数学。
三、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交流情境,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学具认识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认识圆柱。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①利用提供的学具(两张一样的长方形纸、软尺、4个底面)做成圆柱。②用軟尺量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并填写好下表:
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展示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长方形的宽为高做圆柱,另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高做圆柱。无论哪一种做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都可以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很快得出了结论,掌握了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小组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探索中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之乐、创造之美,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四、创设成功情境,激励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脑、动手,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中。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设计了以下研究提纲:①猜想: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 )的面积;②验证:选取了( )个( )的三角形,我的做法是( ),我发现( );③结论: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上述研究提纲,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动手操作,自行探究,探索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理解了公式。这样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学生不但学会了所学知识,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高质量地参与,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
[2]黄开南.小学教研论文撰写与选萃.岭南出版社,1999.4
[3]吴正宪.我与小学数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6
[4]顾松麒.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与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5]张常清.教育应用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关键词】情境;引导;参与;有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上,使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参与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时,新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奔跑吧,师生们”的问题情境。我“晒步数”、“下战书”,利用课件出示椭圆形跑道上师生两场精彩的比赛视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现在请欣赏我们学校师生挑战赛100米跑和400米跑比赛精彩的两段视频,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起跑和冲刺。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汇报。学生有的会说:“100米跑的运动员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会说:“400米跑的运动员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还有的学生会发现:“他们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老师顺势抛出问题:“100米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不公平?”“如果400米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会怎么样?”“怎样确定起跑线才公平呢?”在此,教师巧妙地创意和构思,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中,紧紧抓住学生好奇、乐于参与的心理特点,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探究欲望,“我要学”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参与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观察主题图换成了三次还原圆柱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课前就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圆柱的预学活动。上课伊始,让学生分享在课前制作圆柱中遇到的问题。接着我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怎么算?”引导学生围一围、说一说,进行第二次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发现圆柱表面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两个底面积 个侧面积。而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关键在于如何求出圆柱侧面的面积,它是一个曲面,如何求它的面积呢?我引导学生化曲为直,开始第三次的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圆柱的侧面。他们很快就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不仅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还全身心地体验数学,获得了乐趣,从而更喜欢学习数学。
三、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交流情境,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学具认识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认识圆柱。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①利用提供的学具(两张一样的长方形纸、软尺、4个底面)做成圆柱。②用軟尺量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并填写好下表:
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展示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长方形的宽为高做圆柱,另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高做圆柱。无论哪一种做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都可以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很快得出了结论,掌握了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小组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探索中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之乐、创造之美,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四、创设成功情境,激励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脑、动手,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中。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设计了以下研究提纲:①猜想: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 )的面积;②验证:选取了( )个( )的三角形,我的做法是( ),我发现( );③结论: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上述研究提纲,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动手操作,自行探究,探索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理解了公式。这样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学生不但学会了所学知识,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高质量地参与,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
[2]黄开南.小学教研论文撰写与选萃.岭南出版社,1999.4
[3]吴正宪.我与小学数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6
[4]顾松麒.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与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5]张常清.教育应用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