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感知课文;体会情感;质疑解惑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81—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宗旨决定了阅读教学方法的独特性,也只有重视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一读”——解决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一般是从自读开始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本,大多有插图、注音及注释,有些还配有自读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文本中的资料,自己解决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注释等资料中没有解决的字词,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但是不能依赖老师。这是阅读的低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最好的办法就是查阅字典、词典,并把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的字词在文中勾画出来,自行加注。如“削”这个字,有两个读音,《新华字典》注明:在“削铅笔”、“把梨皮削掉”等处读“xiāo”,用于一些复合词的时候则读“xuē”,如“削除”、“削减”、“剥削”等,可见《新华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已经很清楚了。但是,阅读文言文时,又会出现新的情况。如《简笔与繁笔》一课中引用了刘勰的话:“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在这里,“削”并不是复合词,那么该念“xiāo”还是“xuē”呢?通过查阅《辞海》,我们就会弄清楚,正确的读法是“xuē”,而不是“xiāo”。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反复大声地朗读课文,达到顺口、流利,这样不但解决了文字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也达到了。
“二读”——理解重点篇、段含义,体会文章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对重点篇、段的分析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中对重点篇、段进行反复朗读并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紧扣重点理解文章含义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训练程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勤学、多问、善思、能辨的习惯。具体来说,就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从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和写作方法入手,抓住课后思考题,从思维方式方面去引导,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如,在《玩出了名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利用“拜访”一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当学生说出“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去拜访列文·虎克”一句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追问了一句:“知道吗?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可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国王啊,连他们也亲自去拜访列文·虎克,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立即回答:“因为列文·虎克发明了一个新奇的玩具──显微镜,用这个玩具可以观看到微生物。”笔者紧接着感叹:“哦,显微镜可真了不起,还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呢。那显微镜是怎样发明的呢?咱们今天就来看看列文·虎克是怎么玩出大名堂的。”这样,不但很自然地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一下子就让学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
“三读”——质疑解惑,获得思想启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教师须抓住课文难点,积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品质,让学生在质疑中分工合作、深入探究,同时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指导阅读《我的第一本书》时,教师可抓住三处难懂的句子(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对生活感悟的部分),精心设计如下思考题:这篇课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和这本书有关的人物有哪些?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况怎样?你喜欢谁?谁的行为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在互相解疑的过程中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这样,不仅使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和习惯,也给学生养成了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灌输了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的阅读意识,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81—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宗旨决定了阅读教学方法的独特性,也只有重视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一读”——解决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一般是从自读开始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本,大多有插图、注音及注释,有些还配有自读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文本中的资料,自己解决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注释等资料中没有解决的字词,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但是不能依赖老师。这是阅读的低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最好的办法就是查阅字典、词典,并把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的字词在文中勾画出来,自行加注。如“削”这个字,有两个读音,《新华字典》注明:在“削铅笔”、“把梨皮削掉”等处读“xiāo”,用于一些复合词的时候则读“xuē”,如“削除”、“削减”、“剥削”等,可见《新华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已经很清楚了。但是,阅读文言文时,又会出现新的情况。如《简笔与繁笔》一课中引用了刘勰的话:“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在这里,“削”并不是复合词,那么该念“xiāo”还是“xuē”呢?通过查阅《辞海》,我们就会弄清楚,正确的读法是“xuē”,而不是“xiāo”。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反复大声地朗读课文,达到顺口、流利,这样不但解决了文字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也达到了。
“二读”——理解重点篇、段含义,体会文章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对重点篇、段的分析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中对重点篇、段进行反复朗读并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紧扣重点理解文章含义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训练程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勤学、多问、善思、能辨的习惯。具体来说,就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从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和写作方法入手,抓住课后思考题,从思维方式方面去引导,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如,在《玩出了名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利用“拜访”一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当学生说出“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去拜访列文·虎克”一句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追问了一句:“知道吗?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可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国王啊,连他们也亲自去拜访列文·虎克,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立即回答:“因为列文·虎克发明了一个新奇的玩具──显微镜,用这个玩具可以观看到微生物。”笔者紧接着感叹:“哦,显微镜可真了不起,还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呢。那显微镜是怎样发明的呢?咱们今天就来看看列文·虎克是怎么玩出大名堂的。”这样,不但很自然地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一下子就让学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
“三读”——质疑解惑,获得思想启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教师须抓住课文难点,积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品质,让学生在质疑中分工合作、深入探究,同时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指导阅读《我的第一本书》时,教师可抓住三处难懂的句子(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对生活感悟的部分),精心设计如下思考题:这篇课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和这本书有关的人物有哪些?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况怎样?你喜欢谁?谁的行为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在互相解疑的过程中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这样,不仅使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和习惯,也给学生养成了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灌输了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的阅读意识,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