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也有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带给我的感受却是酸甜苦辣样样尽有。记得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课:“认识乘法”,知识点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明白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但就是这几个几相加。孩子们的反应差点让我晕倒。我以为一眼就能说出的答案,孩子们一说就错。手忙脚乱的上完了这第一课,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我的孩子们在上我教的数学课时还会打哈欠,很多小孩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是做小动作就是说悄悄话。一方面可能说明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了我的课没有吸引力呢?他们根本不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才会表现出很疲惫的样子。所以我想如何让孩子们“乐学”是我必须要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乐学”,就要让他们先喜欢上我,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部学生。在这方面我也下了一番工夫,首先我要求自己学会公正,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生,我也是。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我没有简单粗暴的对待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让他们感到即使我是在批评他那也是出于爱他,孩子自然会亲近我,也就不好意思在我的课堂捣乱了。然后我还要学会多鼓励,尤其是我教的孩子们是低年级小孩,他们都需要你“戴高帽子”,尤其是对待那些理解能力慢的学生更需要我的及时鼓励。有时我也来点激将法。效果也很不错呢!还要学会幽默,有时在课堂上我会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小笑话,加上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更容易体会到快乐。
其次,要让孩子们“乐学”,教者得去了解课堂的主体——学生,做个有心人。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怎样的。他们的脾气性格是怎样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虽然现在我教的是二年级的教材。但是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年级的两册教材也必须去了解,甚至于三一六年级的教材我也要弄清楚。了解了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时候才会做到重点突出、游刃有余。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在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时候,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知识基础,所以整堂课我只是起了一个指引与搀扶的作用,让孩子们自己做。自己说出要注意的地方。本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验算。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遇到验算。我认为要让他们掌握验算的方法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验算的必要性,养成验算的习惯,这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
再次。教者要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在课堂中不断地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他们永远不知道你底下要干什么,那样孩子们的注意力会自然被你吸引。其实教材没有枯燥与有趣之分,关键看教者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孩子们投入到其中去。我在设计“7的乘法口诀”教学时想到,口诀固然重要,让孩子知道口诀是怎么来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所以首先我出示了一副“七巧板”。孩子们很感兴趣。然后我用这副“七巧板”快速的拼出了一只小船,孩子们很佩服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接下来我就问孩子们了:你知道要拼这样的两只小船需要几块“七巧板”呢?孩子们很快地说出了想法和结果。师:要拼3只小船呢?生:再加7块。师:4只呢?生:再加7块。……很快孩子们自己就得出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教学才刚刚开始。我没有马上让他们去记忆口诀,而是让大家来观察这些口诀,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们马上炸开了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我再进行简单的总结。让他们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记忆。我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忽然忘了其中的一句口诀。你有办法找到它吗?令我吃惊的是孩子们想出了五六种不同的方法,有用加法的,有利用前一个或后一个加7或减7得到的,等等。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孩子们在思考、在探索。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时我又给出了《西游记》里的一段话:“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里面藏着7的乘法口诀,孩子们不但找到了口诀,而且很轻易地记住了它们。这一段的设计也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记住了口诀。接下来我启发孩子们说出自然界和生活中碰到的与7有关的事物,让他们互相出题,互相解决,他们学得很主动也很投入。
总之,要让孩子们“乐学”,就要方方面面的为孩子们着想,亲近孩子,善待孩子,多花心思。让自己像一个魔术师,更像一位艺术家,现在我的孩子们很愿意上我的数学课,我也收获很多,从教学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还要继续努力,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乐学”,就要让他们先喜欢上我,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部学生。在这方面我也下了一番工夫,首先我要求自己学会公正,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生,我也是。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我没有简单粗暴的对待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让他们感到即使我是在批评他那也是出于爱他,孩子自然会亲近我,也就不好意思在我的课堂捣乱了。然后我还要学会多鼓励,尤其是我教的孩子们是低年级小孩,他们都需要你“戴高帽子”,尤其是对待那些理解能力慢的学生更需要我的及时鼓励。有时我也来点激将法。效果也很不错呢!还要学会幽默,有时在课堂上我会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小笑话,加上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更容易体会到快乐。
其次,要让孩子们“乐学”,教者得去了解课堂的主体——学生,做个有心人。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怎样的。他们的脾气性格是怎样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虽然现在我教的是二年级的教材。但是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年级的两册教材也必须去了解,甚至于三一六年级的教材我也要弄清楚。了解了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时候才会做到重点突出、游刃有余。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在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时候,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知识基础,所以整堂课我只是起了一个指引与搀扶的作用,让孩子们自己做。自己说出要注意的地方。本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验算。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遇到验算。我认为要让他们掌握验算的方法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验算的必要性,养成验算的习惯,这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
再次。教者要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在课堂中不断地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他们永远不知道你底下要干什么,那样孩子们的注意力会自然被你吸引。其实教材没有枯燥与有趣之分,关键看教者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孩子们投入到其中去。我在设计“7的乘法口诀”教学时想到,口诀固然重要,让孩子知道口诀是怎么来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所以首先我出示了一副“七巧板”。孩子们很感兴趣。然后我用这副“七巧板”快速的拼出了一只小船,孩子们很佩服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接下来我就问孩子们了:你知道要拼这样的两只小船需要几块“七巧板”呢?孩子们很快地说出了想法和结果。师:要拼3只小船呢?生:再加7块。师:4只呢?生:再加7块。……很快孩子们自己就得出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教学才刚刚开始。我没有马上让他们去记忆口诀,而是让大家来观察这些口诀,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们马上炸开了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我再进行简单的总结。让他们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记忆。我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忽然忘了其中的一句口诀。你有办法找到它吗?令我吃惊的是孩子们想出了五六种不同的方法,有用加法的,有利用前一个或后一个加7或减7得到的,等等。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孩子们在思考、在探索。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时我又给出了《西游记》里的一段话:“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里面藏着7的乘法口诀,孩子们不但找到了口诀,而且很轻易地记住了它们。这一段的设计也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记住了口诀。接下来我启发孩子们说出自然界和生活中碰到的与7有关的事物,让他们互相出题,互相解决,他们学得很主动也很投入。
总之,要让孩子们“乐学”,就要方方面面的为孩子们着想,亲近孩子,善待孩子,多花心思。让自己像一个魔术师,更像一位艺术家,现在我的孩子们很愿意上我的数学课,我也收获很多,从教学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还要继续努力,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