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B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和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幼儿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应将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为此,可以通过举办“争做文明生”活动,培养儿童的礼仪意识;通过规范晨间活动,促进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户外和教学活动,巩固礼仪教育;通过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关键词:一日活动;礼仪教育;渗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如何将礼仪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不是单靠幼儿园教学就能成功的,还应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争做文明礼仪生,培养礼仪教育的意识
  幼儿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機。幼儿园可以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定礼仪目标,确立指导策略。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接待活动作为展示礼仪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让礼仪宝宝身穿园服,肩披绶带,端庄挺拔地站在幼儿园门口两侧,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和孩子灿烂的笑脸,不仅给担任礼仪宝宝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给入园的每一位幼儿与家长带来舒心,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
  二、晨间活动,促进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晨间谈话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还是幼儿和教师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好机会。晨检时,幼儿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礼仪教育也在这些不经意的问候和微笑中得以渗透。时间长了,家长和小朋友都能主动地相互问好,幼儿能自觉地向老师行问候礼,此班与彼班的幼儿也能愉快地互致问候。
  三、通过教学活动,巩固礼仪教育
  在进行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在故事《小熊请客》中,老师引导幼儿,当小熊请好朋友分享食物时,朋友们要对小熊说“谢谢”,小熊要说“不客气”。这样幼儿就在轻松的表演活动中学会了一些礼仪知识。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孩子们你争我抢是不可避免的,抓住幼儿玩的兴趣,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玩跷跷板或木马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就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等。在角色游戏中,创设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使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文明礼仪用语。
  四、创设丰富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国古代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培养人才要重视环境的选择。比如,可以在幼儿园大厅的墙面贴上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在班级墙面环境中,开设礼仪特色板块,结合阶段礼仪重点,定期更换内容:故事、儿歌、图画,幼儿自己对礼仪进行诠释的作品。另外,还可以在活动室内定期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如“孔融让梨”等,让幼儿在阅读的同时,感受角色榜样的引领,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声传达文明礼仪的精髓内涵。
  五、培养孩子礼仪必须从家长做起
  幼儿的模仿力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看见奶奶蹲在地上摘菜,有心的妈妈可以提醒孩子:“奶奶为咱们摘菜,蹲在那儿多累啊!”家长要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出现礼仪礼貌不当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这种不礼貌的言行错在何处。同时,还要监督孩子改正,教会他怎样做。
  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所有的礼仪、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两句,让他们背诵,并让他们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时间一长就会见到效果,看到他们的变化。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多方法、多渠道的。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然而良好的行为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养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只要幼儿园和家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礼仪教育定会取得成效。
  编辑 孙玲娟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些地方也在探索“体验式”的教育方法,这些教育理念总结起来就是让学生懂得幸福。明白了幸福的定义,搞清楚了什么是幸福,才知道如何才能幸福,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体验幸福,然后回到幸福是什么上的反思中来。从人的定义来看,人需要幸福;从教育的本质看,要让学生感受幸福。因此,做
摘 要:在课业负担重且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如何高效地阅读《读本》呢?教师倡导的梯度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阅读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从实践上看,不仅切实可行,而且事半功倍。  关键词:览读扫障碍;略读寻门径;跳读理脉络;择读思疑难;批判性阅读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的渠道,拓宽眼界,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补充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摘 要: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语言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但由于它在训练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与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力度还不强,这就导致学生中善于说话的人不多,影响了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探讨
摘 要:“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学”,教者只有还原实践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意义,只有实践方法优化了,教者和学者的思想优化了,才能应对实际的数学领域中的各种“万变”。正所谓:还原“数学实践”本质,以“实变”“思变”应“万变”。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体验;认知;应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我们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它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儿童性格养成方面。从分析《爸爸去哪儿》中的郭涛父子、林志颖父子、王岳伦父女等五位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同教养方式,进一步探讨家长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性格;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
摘 要: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养成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态度;方法;能力  在数学教学内容的板块中,计算教学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块内容,但也是出现错误最多的一块
当皮肤白白的嘉嘉出现在我面前时,小手就只是紧紧抓住外婆的手不放松。每次我尝试性地前进一步,她马上就会后退,始终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就仿佛我的靠近会给她带来不安似的。这是一位特别的孩子,她的戒备心理很强,不愿意与我接触、交流。而当班级里的保育员阿姨出现时,就成了嘉嘉离开外婆时的替代,她就如同保育员婆婆的小尾巴,始终不放弃。这样的孩子,我该如何走近她?这是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无法与她接近,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朗读与感悟,在充分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笔者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努力探索读写结合的课程资源,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以《赶海》一文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抓朗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在小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小学生天生好动,并且有着丰富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组织活动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小学品德课中的活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教学模式;课堂活动  一、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活
摘 要:总结了在班主任工作中,从兴趣训练、学校规章制度、家校合力、榜樣作用、班级环境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行为习惯;家校合力;榜样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兴趣训练帮助习惯养成  学生不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