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由古代的风水学演变而来,经过后人的不断传承,不断丰富与完善知识。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地理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人,掌握基本地理概念与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病,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学地理兴趣乏乏,地理知识理解能力差,不能够灵活运用,等等。针对以上情况,营造良好的地理互动氛围十分重要。师生互动性课堂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互动氛围,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更好地巩固与运用。
根据自己多年的听课经验,现从学生角度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互动氛围。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打造平等的课堂交流平台。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抛弃传统的教学认知,师生之间不存在等级差异。学生应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老师应换位思考,在倾听不同意见时虚心向学生学习。老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以平等的身份在课堂上交流和合作,创造更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老师教学相长,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作用,产生思维上的共鸣,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质量的目的。在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一环节中:
老师:同学们,中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地理、语文不分家,在诗歌中蕴含着许多地理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
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中的道理。
学生:好!(表现出对共同探讨的好奇,平等的态度让师生间的合作更为融洽。)
老师: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将找到的诗歌中的地理知识罗列出来,进行分类,有没有信心一起完成?
学生:有!(明确了研究对象与目的,有了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在整个合作探究过程中,一反以往“师说生从”的方式,老师与学生积极配合,上网浏览或从书籍上查找有关地理知识的诗歌,通过整理,相互提出疑问,共同解决。老师参与到学生中,适当指导与分析,营造平等合作氛围,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学到新的地理知识。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学生的内心总是充满好奇的,這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在课堂上,老师偶尔讲讲课外小知识、小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在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使他们准确、牢固地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快速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从而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引发师生共鸣,良好的互动性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听、背、记,老师也会因此心情大好,上课更有激情,课上得更有趣,如此循环,好处不言而喻。如教授“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老师在教授完书本知识后,可以向学生讲述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产生与人类的关系,各个地区最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利与弊,等等。传授给学生更多与地理有关的课外知识,从中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明确所学重点,活跃课堂气氛。
三、循序渐进,开放提问。
学习地理就好像建房子,必须从下往上,从基础到提高,从简单到难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分讲究速度,新知识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补充与延伸。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速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探究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思考问题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开放提问。当无法理解知识,思维转不过弯时,课堂是最好的解决场所,老师能够帮助你,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开放式提问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印象,让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教学产生碰撞,从而找到适合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时机和恰当的环境下,采取有效措施,诱发师生的“认知冲突”,制造问题,激发学生与老师“争辩”的积极性。为解决问题,实现师生共同探索、实践、验证,进而平衡疑惑心理,完善认知体系,接受新知识。如在“板块碰撞”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老师:沧海桑田这一词语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地壳有垂直、升降运动。
老师:什么使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学生: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和化学的运动,也就是地球内力。
老师: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大陆、洋底的增长和消亡;形成海沟和山脉;还会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问题循序渐进,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清楚地明白基本概念。在理解过程中,有疑惑之处便大胆发问,有问即解,记忆更加深刻。
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相评价,有过则改,无过求精。
一般我们只注重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这种模式具有单一性,因此要打破传统,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制评价模式。其一,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人评价中,肯定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缺点,借助这一时期学生的攀比心理,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改进自己,从而赶超别人,在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讲,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二,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各个学生,以便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跟踪。同时,老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在学生的帮助下进行改正,从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其三,多向制评价模式可以培养老师与学生学习地理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在他人评价与自己的反思中改正错误,力求完美,促使地理学习更上一层楼。在地理课后开展“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理由”的问卷调查,落实到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身上,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报给地理老师。又如可以向地理老师询问他喜欢的教学氛围是怎样的,让学生尽早适应他的教学风格等。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氛围十分重要,这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配合,万众一心,共同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互动氛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根据自己多年的听课经验,现从学生角度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互动氛围。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打造平等的课堂交流平台。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抛弃传统的教学认知,师生之间不存在等级差异。学生应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老师应换位思考,在倾听不同意见时虚心向学生学习。老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以平等的身份在课堂上交流和合作,创造更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老师教学相长,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作用,产生思维上的共鸣,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质量的目的。在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一环节中:
老师:同学们,中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地理、语文不分家,在诗歌中蕴含着许多地理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
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中的道理。
学生:好!(表现出对共同探讨的好奇,平等的态度让师生间的合作更为融洽。)
老师: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将找到的诗歌中的地理知识罗列出来,进行分类,有没有信心一起完成?
学生:有!(明确了研究对象与目的,有了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在整个合作探究过程中,一反以往“师说生从”的方式,老师与学生积极配合,上网浏览或从书籍上查找有关地理知识的诗歌,通过整理,相互提出疑问,共同解决。老师参与到学生中,适当指导与分析,营造平等合作氛围,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学到新的地理知识。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学生的内心总是充满好奇的,這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在课堂上,老师偶尔讲讲课外小知识、小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在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使他们准确、牢固地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快速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从而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引发师生共鸣,良好的互动性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听、背、记,老师也会因此心情大好,上课更有激情,课上得更有趣,如此循环,好处不言而喻。如教授“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老师在教授完书本知识后,可以向学生讲述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产生与人类的关系,各个地区最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利与弊,等等。传授给学生更多与地理有关的课外知识,从中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明确所学重点,活跃课堂气氛。
三、循序渐进,开放提问。
学习地理就好像建房子,必须从下往上,从基础到提高,从简单到难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分讲究速度,新知识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补充与延伸。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速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探究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思考问题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开放提问。当无法理解知识,思维转不过弯时,课堂是最好的解决场所,老师能够帮助你,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开放式提问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印象,让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教学产生碰撞,从而找到适合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时机和恰当的环境下,采取有效措施,诱发师生的“认知冲突”,制造问题,激发学生与老师“争辩”的积极性。为解决问题,实现师生共同探索、实践、验证,进而平衡疑惑心理,完善认知体系,接受新知识。如在“板块碰撞”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老师:沧海桑田这一词语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地壳有垂直、升降运动。
老师:什么使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学生: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和化学的运动,也就是地球内力。
老师: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大陆、洋底的增长和消亡;形成海沟和山脉;还会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问题循序渐进,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清楚地明白基本概念。在理解过程中,有疑惑之处便大胆发问,有问即解,记忆更加深刻。
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相评价,有过则改,无过求精。
一般我们只注重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这种模式具有单一性,因此要打破传统,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制评价模式。其一,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人评价中,肯定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缺点,借助这一时期学生的攀比心理,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改进自己,从而赶超别人,在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讲,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二,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各个学生,以便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跟踪。同时,老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在学生的帮助下进行改正,从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其三,多向制评价模式可以培养老师与学生学习地理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在他人评价与自己的反思中改正错误,力求完美,促使地理学习更上一层楼。在地理课后开展“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理由”的问卷调查,落实到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身上,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报给地理老师。又如可以向地理老师询问他喜欢的教学氛围是怎样的,让学生尽早适应他的教学风格等。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氛围十分重要,这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配合,万众一心,共同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互动氛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